■ 深度解读:1个总报告 7个专题报告 2个调研报告
看清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思路、产业政策及行业发展趋势
■ 前沿观察:一手的数据、深入的行业观察及产业调研
助力战略落地、愿景实现
■ 高屋建瓴:来自国家高端智库的顶层战略思路
2030年基本实现中国交通运输现代化的14561个定位、4个转变、5大任务、6项政策
把握新常态
推进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国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后,客货运输出现了增速、结构上的重要变化,新的发展理念也对交通运输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中长期的需求趋势是什么、供给侧的方向和任务是什么等,需要在新起点、新形势、新理念下进行分析预判。本书从运输需求趋势和供给侧改革的角度对2030 年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进行了研究,由总报告、专题报告和调研报告组成,其中,专题报告对2030 年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从需求和供给两侧进行研究。此外,鉴于经济发展新常态下,2013 年铁路货运由增转降,外贸运输也出现较大趋势性变化,本书对铁路货运和外贸货运的趋势进行了专题分析。为深入把握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和任务,本书设立专题对交通现代化、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思路进行了研究。
运输需求的传统分析范式将历史运输量视为运输需求,进而作为预测未来运输需求规模和结构的基础。本书提出:历史运输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新常态下我国客货运输需求的外部影响因素产生了质变,传统数学模型预测方法受到极大影响,相似情景分析法具有现实操作性。
我国交通运输已经总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由长期的供小于求进入供需基本平衡的新阶段,正处于客货运输需求总量放缓、结构调整优化的转型发展新常态。课题组预计2020年前后我国客货运输需求进入新常态后的稳步发展时期。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国旅客周转
量年均增速在4.5%左右,20202030 年我国客运需求年均增速在4% 左右,届时民航旅客周转量市场份额将超过营业性公路运输而与铁路运输大致相当,旅客周转量将呈现铁路、民航为主,公路为辅的局面。十三五时期货运市场高价值、分散性、小批量货运需求快速攀升,货运需求年均增速约为3%,2020
年左右大宗货物运输需求止跌趋稳,迎来铁路货运比重降速放缓转折点,其间货运结构总体呈现铁路降、公路升、水运降、管道升的发展趋势。综合我国经济阶段变化情况和国际经验,预计20202030 年货运需求弹性系数在1.0 左右,年均增速在4%以上。
本书分析了交通运输发展的演变,提出更快速与更经济是交通运输发展历史也是未来的基本方向,而融合化则是科技和产业革命下现阶段较长时期内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我国交通运输供给总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这一现实基础和未来运输需求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加剧的状况,面向2030 年的交通运输供给侧的发展,要改变长期以来以运输需求规模决定运输供给的发展思路。交通运输公共服务特性突出、外部性明显,未来交通供给侧的发展既要适应运输需求规模和层次的变化,更要以新的五大发展理念,发挥交通运输供给对
运输需求的导向作用和影响,为经济活力、社会和谐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做出贡献。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中,本书以新常态后运输需求发展趋势和交通发展基本方向为主线,借鉴美国、英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2030年交通运输发展战略,提出了我国交通运输2030 年发展的1456思路,即:
一个定位:牢牢把握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支撑和引领。
四个转变:发展理念由支撑经济发展向引领经济发展转变;发展重心逐步由重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向重运输组织效率提升转变;发展导向由重视交通运输的经济效益向兼顾效益与公平转变;发展模式由资源利用的粗放向资源利用的集约转变。
五大任务:提速度;降成本;拓服务;更安全;绿色化。
六项政策:放松管制,简政放权;完善运价市场形成机制;破壁垒引社会资本;发挥规划和政策的调控作用;强化政府资金导向作用;实施技术创新鼓励政策。
本书为国家高端智库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2016年度重点课题我国中长期客货运输发展趋势和措施研究的研究成果,我们的研究同时得到了交通运输部的大力支持。过去的一年中,本课题有8 篇论文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心期刊、内部资料和重要报刊发表,其中共享单车的调研报告获得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优秀调研报告奖。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多次召开专家咨询会,得到白和金、刘树杰、俞建国、张泰等专家的悉心指导。限于学术水平,
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李连成
2017
年5 月
■ 李连成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能源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综合运输规划、交通土地利用、交通节能减排和能源运输规划,先后参与了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长期铁路网发展规划等文件编制起草工作。
■ 毛科俊、宿凤鸣、刘昭然、樊桦、尹震、王杨堃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的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