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的是从甲午到辛亥之间的清帝国史事,以政治军事为主,以士绅及社会各阶层在激变时代的表现为辅。在尽量使用一手资料的前提下,选择性地使用新的研究成果及专著。全书以甲午战争、戊戌维新、庚子事件、同盟会革命、丁未征潮、武昌起义等大事件为线索,以慈禧太后、光绪帝、李鸿章、孙中山、袁世凯等核心人物为中心,采用纪事本末体与纪传体想结合的思路,文笔上借鉴司马迁黄仁宇,尽量复原活色生香的晚清历史现场,展示在激变的大时代里那些核心人物的人性、选择与命运。
1.从政治体制等视角审视晚清到民国的变迁。
2.社会各阶层在帝国晚期有着怎样的角力。
推荐序 从老屋拆迁到共和月饼
认识刘大木先生是在天津的一个民间读书会上。那天,研究儒学的老朋友金纲兄告诉我,刘大木是年轻一辈中少见的读书种子,做学问有拼命三郎的架势。之后经过几次接触,觉得这个年轻人温文尔雅,言谈间有着浓厚的书卷气,读书甚博,主要做中国近代史研究,我更为结识这样好学的年轻人而高兴。后来得知,其实他的史学研究并无师承,基本靠自学,于是更加钦佩他的努力了。
今年五月底,他说有一本书稿要出版,嘱序于我。六月初的时候,我就收到了厚厚的一本打印稿。读过之后才知,这本书稿作者是下过大功夫的,业余水平绝对弄不出来。作品所表现的中国蹒跚走出帝制、沉重迈向共和的主题十分鲜明,庞杂的史料经作者的梳理,展示得简洁有序而又不乏历史特有的深度,不由得让人产生沉甸甸的感觉。
历史本是由人和事构成的,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是历史写作的基本功。本书在写作方法上显示了功力,用的是以人带事的结构,试图糅合传统纪传体与纪事本末体的优点,抓住清末老屋拆迁和民国初年共和月饼一头一尾两大变局,让读者如身临其境般地体会三千年未有之巨变的震撼,可以更为精确地思考和把握中国的历史脉搏,以及未来的走向。
我的专业是财税学与财税史,并未专业做过晚清史研究。不过,我曾对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财税改革下过功夫。这次阅读刘大木的书刚好可以拿来与晚清的财税改革作一个对比。虽然国内外对这两场革命进行对比研究的专著并不算少,但从财税角度进行对比的却不多见。武昌起义的背后是保路运动,保路运动的背后是清廷的财政危机。自甲午战后,为支付给日本的巨额赔款,清廷就不断地向西方列强借款。庚子年后,几乎要靠借款度日,自此几乎丧失了独立的财政主权。辛亥时期的南北竞争,很大程度上也是对外借款的竞争。
财政是一个国家的命脉所在,一旦财政失去独立,国家主权便会受到根本性的威胁。法国的情况也类似。为解决财政危机,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长期对国王不满的第三等级利用三级会议发难。双方谈判不成,最终触发了暴力革命。
清末民初这一段历史一直是近代史研究的热点。坊间的研究专书与论文繁多,通俗性的读物也不少,相关的资料更是浩如烟海。只是正经史学家的研究文章大多很枯燥,大众感兴趣的细节,他们又语焉不详,而通俗读物一般都是业余写手弄的,大部分史料不太靠谱。而且这一段历史因为处在变局的漩涡当中,头绪很多,非常复杂,真要全方位地编织史料,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可以说,刘大木是花了整整五年时间啃了一块硬骨头。
这本书里呈现的有:可靠史料基础上的鲜活的细节,平正通达而不失新颖的史观,通俗幽默而不失优雅的文笔。诸君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能感觉得到。近年来,历史类纪实性读物盛行,这实在是文化传播的好时机。文化普及需要有好书,而好书必须有好作者,好作者须具备三样东西:一是渊博扎实的学识,二是通俗优雅的好文笔,三是服务于大众读者的精神。英国的威尔斯、美国的房龙、日本的陈舜臣和盐野七生,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学术著作多为高头讲章,繁琐的考证加上艰涩的文笔,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如今将高深的学问转化成通俗读物,让大众读者能轻松阅读,不失为一项功德。一个国家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实在有赖于那些优质的历史读物。本书可以归于这一类。
历史是过去与现在永无止境的开放性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历史一次次被召唤,被激活,面对历史其实就是面对现实。时间虽已过去一百多年,但那个时代提出的问题至今仍有价值,仍引人深思。读史,或许是我们了解自己和未来的一个办法。
本书的不少细节是我此前在同类其他书中不曾读到的,颇值得一读。比如书中提到甲午年的广州鼠疫,其中提供的数据为:1894 年的鼠疫,广州死亡人数达11 万,而同期的香港死亡人数仅2550 人。愚昧的制度和观念杀害的人远远超过鼠疫。这一结论无疑是发人深省的。
当年李鸿章在一次答美国记者提问时,双方曾有过如下对话。
记者问道:阁下您赞成将美国或欧洲的报纸介绍到贵国吗?
李鸿章回答:清国办有报纸,但遗憾的是清国的编辑们不爱将真相告诉读者。他们不像你们的报纸讲真话,只讲真话。清国的编辑们在讲真话时十分吝啬,他们只讲部分的真实,而且他们也没有你们报纸这么大的发行量。一份伟大的报纸必是文明精神的一种体现,而我们的报纸还承担不起这份重任。
更多的精彩细节,在此不需透露太多,想知道的,诸君还是直接阅读原著为好。
是为序。
李炜光
2017 年7 月16 日于天津财经大学
刘大木,原名刘辉,湖北应城人。曾在《长城》等杂志上发表小说若干。2011年开始研究中国近代史和近代学术思想史。出版有《新说水浒人物》《<宽容>导读》《瓦尔登湖》(校译)等。
引 子 / 001
第一章 甲午年
一群饿虎找食吃/002
邻家有狼初长成/004
太后办生日庆典/007
李鸿章戴金帽子/009
孙中山走上层路线/011
康有为摆架子/014
不寻常的甲午年/016
第二章 孙中山的成长历程
南国之子/019
破坏狂孙中山/021
父兄使出撒手锏/023
传教士的真面目/024
当国学遭遇西学/026
革命最贵的是人才/030
第三章 革命栽了大跟头
广州大鼠疫/033
大国手/035
革命就是外科手术/036
革命债券的十倍诱惑/037
香港的地头蛇/039
想做皇帝的人/041
亡命之徒登堂入室/042
货不能来/045
第四章 李鸿章日落黄昏
李二先生是汉奸/047
以一人敌一国/049
爱国贼的外交梦/051
美国的黄昏时分/052
李鸿章开新闻发布会/053
第五章 孙中山真的红了
两千年和两个失败者/055
敬业的私家侦探/056
老乡原来是绑匪/058
疯狂的大使/059
运一个疯子回国/060
康德黎的营救六步曲/061
媒体制造英雄/062
冷板凳上诞生的三民主义/065
第六章 改革也需要流血牺牲
慈禧已被权力绑架/067
中国最苦命的皇帝/069
调和剂李莲英//073
绝不做亡国之君/074
拔去康有为这颗钉子/076
时务学堂里的大跃进/077
改革主要是砸饭碗/079
刽子手的钝刀子/082
第七章 革命与保皇
红叶馆送别/084
大同学校的骚动/085
不伦不类的大阿哥/088
向十一国宣战/090
最后的疯狂/092
流产的南方共和国/093
一群书呆子的勤王大业/094
理发匠告了密/098
老大们很动心/100
第八章 慈禧成为改革派领头羊
慈禧很后怕/103
全局大洗牌/105
官屠岑春煊/106
瞿鸿禨崛起/108
庆亲王公司开业/110
端方时来运转/112
亲王载沣赴德谢罪/113
第九章 袁世凯的新政事业
袁世凯成为大赢家/115
把直隶总督晾一边/116
袁世凯烧书/117
朝鲜是福地/119
一辆豪华列车/120
庆亲王袁世凯同盟/121
袁世凯斗洋人/122
想进北洋幕府不容易/124
天津卫来了警察兵/126
一场国际经济诈骗案/127
五路财神梁士诒/129
当官是个技术活/130
第十章 袁世凯抓枪杆子
近代陆军之父/132
小站新军/134
袁世凯编了一首歌/136
忠臣王士珍/138
干女婿段祺瑞/139
北洋之狗冯国璋/140
彰德秋操/141
新军黑马黎元洪/144
第十一章 打倒袁世凯
铁良的如意算盘/147
只愿做一只看家的恶狗/149
桃色贪腐大案/150
瞿鸿禨被伏击/152
一张要命的合影照/154
第十二章 反击保皇会
梁启超的两个敌人/156
政闻社遭遇革命党/157
演讲高手孙中山/159
《苏报》案/160
沈荩惨死京师/164
小册子的大威力/166
第十三章 革命大同盟
一场非同寻常的生日聚会/169
黄克强卖田革命/170
当留日成为潮流/171
热脸贴了冷屁股/173
孙中山的融冰之旅/176
孙黄一见如故/177
松散的中国同盟会/178
《民报》三杰大战梁启超/179
第十四章 倒孙风潮
会旗之争/182
罢免孙中山/185
泄密事件/186
光复会一直单干/187
徐锡麟仓促起事/188
秋风秋雨愁杀人/190
无政府主义来捣乱/191
搅屎棍国学大师刘师培/192
不爱洗澡的章太炎/193
鲁迅看李叔同演戏/194
陶成章搞内讧/196
第十五章 革命就要搞暴动
会党是革命的急先锋/199
革命党态度很暧昧/201
混乱的联合大起义/202
黄兴血拼黄花岗/204
赵声死不瞑目/206
第十六章 暗杀时代
一炸成仁/207
暗杀是低成本革命/208
刺杀李准/209
广州将军做了替死鬼/210
被小便终结的刺杀/211
第十七章 袁世凯的脚病了
留着最后一口气/214
慈禧的遗产/216
袁世凯吓坏了/217
忠心死干净了/219
拍照丢了乌纱帽/221
三百万士绅的焦虑/222
永远无法到来的年号/223
张謇密访袁世凯/225
皇族内阁开张了/227
都是借钱惹的祸/229
四川人要雄起/232
赵尔丰下令开枪/233
第十八章 武昌的枪声
宋教仁另起炉灶/235
湖北的革命党很土/236
搞暴动实属无奈/238
蜜月结束了/239
赶上架的黎元洪/241
黄兴汉口督战/242
顾头不顾尾的战术/245
报纸为革命造谣/247
恐慌时代/249
当独立成为风潮/250
程德全是条好汉/252
端方被割了耳朵/253
第十九章 袁世凯下山
荫昌的离别曲/254
袁世凯的六大条件/256
昏头昏脑的棋子汪精卫/258
吴禄贞被刺/259
第二十章 孙中山回国
南京!南京! /263
选黄兴还是黎元洪/265
一贫如洗的临时大总统/267
陶成章成了牺牲品/269
最难的还是借钱/271
张謇退出临时政府/272
疯狂的旗帜/274
革命还需从头做起/275
会党是个尴尬的存在/276
第二十一章 南北和谈
朱尔典调停/278
日本人捣乱/279
民国产婆赵凤昌/280
唐绍仪吃里扒外/282
段祺瑞逼宫/283
第二十二章 紫禁城黄昏
宗社党曲终人散/285
苦命的妇道人家/286
《退位诏书》/288
开始遗民时代/289
第二十三章 袁世凯上位
孙中山辞职/292
约束袁世凯的三件法宝/293
迁都搞成了闹剧/294
一个民国两个总统/296
共和月饼出炉/297
参考书目 / 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