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饮食文化比较》从食材制作、餐桌礼仪、民俗禁忌比较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异同,分析了地理位置、气候特征、风俗习惯等因素影响下的中西饮食习惯的诸多差异,探讨了中西饮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影响,从食材、菜品、餐制和语言具体展示中西饮食文化间的交流及其产生的影响。
孔子日:“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中,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生理需求”,即食物、空气、水、穿着等维系生命和生活的必要因素。纵观古今中外,无论何时、何地、何人,都离不开食物,因为“人是铁、饭是钢”,因为“民以食为天”,因为“食、色,性也”。
从早期的猿人到如今的人类,从奴隶制社会到现代社会,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我们人类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文化在传承,却从来都离不开一样东西——食物,那是生命延续的基本。因此,作为本套丛书的第一册,我们选择了“饮食”。
由于东、西半球的地理情况、气候特征、环境和人种等因素大不相同,所以东西方在饮食上有很大的差异,这也直接导致了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的各有千秋。
中国人的饮食是重视美味的感性饮食。“色香味俱全”是中国人对一道菜肴的最高评价。通过烹调,使各种食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调”出五味,展现味觉和视觉的双重美感。这也正体现了东方思想文化的一个内核——集体意识。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的。中国人的饮食更关注吃饭的对象,超过了食物的本身。“吃饭谈生意”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一桌子的菜,敬酒、劝酒此起彼伏。亲朋好友一次聚餐回来,有时都不知道吃了什么,主要是各种聊天。所以中餐馆会比较吵闹。
西方人的饮食是重视营养的理性饮食。更加注重原材料的本位,讲究科学和营养。蔬菜沙拉就是西方饮食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前菜,而且大多数蔬菜用来生食,为了保持蔬菜的新鲜和养分。西餐厅相较于中餐厅总是比较安静,一人一份,各自享用各自的美食,偶有交谈,多是对于菜色的评价或观点的抒发。这正契合了西方思想文化的一个内核——个体意识。突出个性,注重自我。
“饮食”除了“吃”之外,还有“喝”。众所周知,茶和咖啡已经成为风靡全世界的两大重要饮品。而茶和咖啡也恰能很好的诠释东西方文化的特色。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茶道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茶会越泡越浓、越泡越香,就如人生一样,经过岁月的锤炼才能更有意义。静下心来,细细体会茶香的沁人心脾。中国人就是那么含蓄、淡雅、感性。
张捷,上海人,毕业亍上海外国语大学,现任上海健靡医学院外语教学部副教授。主要从事中西文化比较及医学英语教学研究,主编《护理英语沟通技能实用于册》、《全国医护英语水平考试应试指南》等著作。
李悦,上海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现任教千上海健康医学院外语教学部。主要研究英语教学及中西文化比较,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护理英语沟通技能实用于册》等著作。
第一章 中西食材制作比较
第一节 主食面点
第二节 素食蔬菜
第三节 肉禽水产
第四节 酒水饮品
第二章 中西餐桌礼仪比较
第一节 赴宴礼仪
第二节 餐具摆放
第三节 用餐礼仪
第三章 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与影响
第一节 食物的“舶来品”
第二节 Chop Suey——中餐在美国
第三节 分餐制与合餐制
第四节 谚语中的中西方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