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文丛:波光掠影法兰西》是一部随笔式散文,共分五个部分:塞纳河篇,罗纳河篇,多铎涅河篇,走近地中海,阅读杂记。《巴黎文丛:波光掠影法兰西》前三个部分以法国几条主要河流为线索,随着沿岸波光掠影,描写与法国生活、风俗、艺术和美食等有关的文化景观。第四部分是南方随感,从著名画家、音乐家的足迹到街景,组成随意观察的小画。
★你可以把它当作历史来读,也可以把它当作旅游指南来读。
★当年留学法国的中国留学生中,不仅出了一批政治家、军事家,而且也出了一批诗人、作家和艺术家,如戴望舒、苏雪林、常书鸿、潘玉良等。
★为什么在法国里昂,葡萄酒被称作是“第三条河”?
★现在法国每年都举行“国际美食比赛”。参赛的有近两千名高级厨师,优胜者会获得博古兹金奖。难怪“本世纪第一厨师”会出自法国。
法兰西的诱惑
——序“巴黎文丛”
对于中国之外的国家,法兰西的诱惑堪称世界第一。在文化人的眼里,其诱惑除了历史上那位多次击败反法联盟和镇压反动势力并捍卫了法国大革命、成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官、颁布《法国民法典》、奠定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拿破仑,以及领导法国人民抗击德国侵略、创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和“戴高乐主义”的戴高乐,法兰西的魅力更在于那些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共同编织的由“陈年旧事”组成的灿烂的文化风景。
中法文化交往源远流长。文艺复兴中后期,欧洲视中国为“修明政治之邦”,对中国充满了好奇与好感,遂兴起“中国热”。尤其是明末清初以来,在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互示理解与友情之后,汉学作为文化形态开始影响西方文化而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事件。同时,法国在历史、文学、艺术与科学诸多领域,也成为中国人最为追慕的国度。
“巴黎文丛”诞生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是有意而为,也是无意巧合。1993年我开始在学海“游泳”,当游到蓝色海岸时,惊异地发现法国汉学的风光特别璀璨,遂勾起我对当年在法国执教时许多往事的回忆。20年来,我一直想从文学或文化的角度,将历史上那些中国学者和作家借助文学所再现的法兰西的历史、文化及社会风情的著作钩沉出来,一展密切的中法文化关系。我想到陈季同及其之后的敬隐渔、曾钟鸣、盛成、梁宗岱、袁昌英、陈学昭、冯沅君、陆侃如、苏雪林、戴望舒、闻家驷、傅雷、郭麟阁、齐香、罗大冈、李治华、张若名、王道乾等,也想到活跃于法国文坛的程抱一、张宁静、卢岚、桔子、萧良、黄育顺、吕大明、蓬草、绿骑士、黄晓敏、山飒、戴思杰等作家,还有著名学者柳鸣九、郑克鲁、沈大力、董纯、李玉民、袁树仁、钱林森、孟华、郭宏安、余中先、金丝燕等。他们大多两栖于文化与文学之间,都在为两国的文化精神“立传”,是一直忙碌于中法文化交流的可敬的架桥人和摆渡者。
2013年我到巴黎闲居,在筹划“法国汉学研究专辑”之《汉学研究》时,这个孕育已久的想法又活跃起来,于是诞生了编辑出版“巴黎文丛”这个创意。在熙熙攘攘来往于北京与巴黎之间的学者和作家中,不少人都是一流的法国文学翻译大家和作家,他们的辛勤耕耘,使中法文化长河两岸的景观日益赏心悦目。
“巴黎文丛”很像一次关于法兰西的文学笔会。与会者所带来的作品分别是柳鸣九的《塞纳河之灵》、沈大力的《法兰西风云录》、董纯的《巴黎镜花缘》、李玉民的《法兰西之吻》、白乐桑的《我的“七○”印迹》、郑园园的《和法国文化的美丽约会》、吕大明的《生命的衣裳》、蓬草的《七色鸟》、绿骑士的《花都调色板》、黄晓敏的《波光掠影法兰西》、岑咏芳等的《巴黎意,故乡情》和阎纯德的《在巴黎的天空下》。这些作者基本都通晓中法两种语言,深谙中法两种文化,多是神奇的“画师”,他们自拟文题,用其或朴实或高雅的笔墨,从不同的视角,既形似又神似地描绘了他们所认识的法兰西精魂。
“巴黎文丛”中只有《我的“七○”印迹》的作者是一位法国著名汉学家,他写自己留学中国的生活,文字朴实,亲切自然,被前任法国驻中国大使苏和先生称为是具有开拓性的好书,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丰美和源远流长。在书中,作者“既用一种西方的眼光看中国,同样也用一种亚洲的目光看西方……这正是一种相邀,彼此要加深理解,进一步考虑究竟是什么拉近我们,究竟是什么促使我们——中国人和法国人,彼此同样吸引,相互默契,往往共谋大事”。
读“巴黎文丛”很像乘坐旅游车观光,既可在时光隧道里读历史,又可在纷纭社会中看现实。总之,“巴黎文丛”多维度、多层面地展示了法兰西的魅力与诱惑,同时也是对法兰西精神的记录与诠释。
阎纯德
2013年12月14日于北京
收起全部↑
黄晓敏,1982年毕业于北京语言学院,同年考上北京大学西语系研究生,获法国硕士同等学历并赴法留学。在法国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后,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就职尼斯大学,2003年起任尼斯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主任。
除教学和研究外,业余从事中法两种语言的写作和翻译。已发表的中文作品主要有小说集《香水之都》,散文集《采荇采芝》。用法语发表的小说《翠山》和《莲花》曾应邀参加法国图书沙龙。
在法国出版学术著作《1949年以来的中国小说》和《语言与文化》等,编辑翻译《中国当代新诗中的西方》诗集,并发表中法文的双向翻译作品共18部。
自序:小写的历史
塞纳河篇
塞纳河上的桥
印象派的足迹
奥维尔的向日葵
华幽梦:另一种《红楼梦》
走进诺曼底
漫步鲁昂
海上日出
玛纳河谷
枫丹白露
狄戎春秋
罗纳河篇
南北动脉
温柔的法兰西
里昂的丝绸之路
民以食为天
第三条河
追星族
罗克福奶酪
普罗旺斯
液体黄金
地中海篇
蓝色海岸
阳光的色香味
南方的风格
香水之都
春日街景
黑香菌,白香菌
尼斯奏鸣曲
尼斯交响曲
尼斯小夜曲
阅读与交流篇
阿波利奈尔在蓝色海岸
也谈“中国文学走出去”
莫言作品在法国
我所认识的赵无极
中国当代新诗中的西方
两个世界的对话
里昂中法大学与中法文化交流
如果你问巴黎人,哪一座桥最有名?回答十有八九会是新桥。名叫新桥,其实它反倒是所有桥中最老的一座。历史上第一个横跨左右两岸的石桥,外形古朴、敦实浑圆,粗壮的桥墩和厚重的半圆形桥洞,显出一种历史的沉稳。宽阔的桥面上,永远聚集着各种商贩、手工艺人和艺术家,仿佛几个世纪以来无视河上的时事变迁,就没有改变过。走在新桥上的人们,几乎总是首先将目光落在右岸。这也难怪,举世闻名的卢浮官,不仅是一座雄伟的建筑,更以丰富的艺术蕴藏吸引了全世界。相比之下,在左岸与卢浮官相对的法兰西学院,恐怕就被许多人忽略了。
法兰西学院是1635年在黎塞留大主教的创意下建立的,几百年来,由40名终身院士组成的学士院,聚集了全法兰西的学术精英,只有当一名院士去世时,才能再接纳一位新成员,因此这些院士被称为“不朽者”。
进入21世纪,不朽者中间出现了一个中国人,程抱一,这是历史上的第一位华裔院士。程抱一原名程纪贤,1929年出生于南昌,19岁来到法国时,几乎连一句法语都不会说。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不但成为知名教授,学贯中西,而且是驾驭两种语言的作家。他的文学和美学著作,如《中国诗歌》、《虚与实,中国绘画语言》、《美的五种思考》以及关于八大山人、石涛的介绍等,在法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使法国对中国艺术有了耳目一新的发现和理解。他出版过多部法语诗集,有些诗被选人20世纪法国诗歌选,第一部法语小说《天一言》获得了菲米那文学奖,而他翻译的《论语》,至今仍是权威的法文版本。
法兰西学院还包括几个附属的研究院,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和艺术等几个部分,院士们由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组成。其中的美术研究院共有八名院士,居然有两个华裔法国画家,赵无极和朱德群,他们都来自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不久前去世的赵无极出生于北平,祖父是一名清朝秀才。进入杭州艺专学习后,师从吴大羽和林风眠,与吴冠中和朱德群同校。1948年,他在校长林风眠的建议下到法国留学,早年修习西方油画,从印象画派到克利,再摸索自己的道路,最终以独特风格征服了艺术界。前任法国总统希拉克曾经这样评论他:“赵无极洞彻我们两大民族的感性,使二者融为一体,既属中华,又属法兰西。他的艺术,吸取了我们两国文化的精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