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文丛:巴黎意故乡情》收入30多人的散文,共分两编:上编“客从东方来”,下编“他乡说故乡”。其中一部分是写初到法国的遭遇与感怀,在这个人生旅途的转折点上,新的天地充满了挑战、惊喜与困扰。另一部分则是写久居异乡,对故国家乡的思念,故乡虽然很远,但它却近在心底。回忆与盼望重叠。
只有在你细细捧读之后,才能更深刻地体味这一群已在异乡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的人的艰辛勇闯拼搏的不易、不时梦中想往故乡的辛酸与无奈……
情感真实、感染人,每每触动于异地打拼的你我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感受友谊长伴,体验共同成长的美好。
法兰西的诱惑
——序“巴黎文丛”
对于中国之外的国家,法兰西的诱惑堪称世界第一。在文化人的眼里,其诱惑除了历史上那位多次击败反法联盟和镇压反动势力并捍卫了法国大革命、成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官、颁布《法国民法典》、奠定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拿破仑,以及领导法国人民抗击德国侵略、创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和“戴高乐主义”的戴高乐,法兰西的魅力更在于那些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共同编织的由“陈年旧事”组成的灿烂的文化风景。
中法文化交往源远流长。文艺复兴中后期,欧洲视中国为“修明政治之邦”,对中国充满了好奇与好感,遂兴起“中国热”。尤其是明末清初以来,在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互示理解与友情之后,汉学作为文化形态开始影响西方文化而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事件。同时,法国在历史、文学、艺术与科学诸多领域,也成为中国人最为追慕的国度。
“巴黎文丛”诞生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是有意而为,也是无意巧合。1993年我开始在学海“游泳”,当游到蓝色海岸时,惊异地发现法国汉学的风光特别璀璨,遂勾起我对当年在法国执教时许多往事的回忆。20年来,我一直想从文学或文化的角度,将历史上那些中国学者和作家借助文学所再现的法兰西的历史、文化及社会风情的著作钩沉出来,一展密切的中法文化关系。我想到陈季同及其之后的敬隐渔、曾钟鸣、盛成、梁宗岱、袁昌英、陈学昭、冯沅君、陆侃如、苏雪林、戴望舒、闻家驷、傅雷、郭麟阁、齐香、罗大冈、李治华、张若名、王道乾等,也想到活跃于法国文坛的程抱一、张宁静、卢岚、桔子、萧良、黄育顺、吕大明、蓬草、绿骑士、黄晓敏、山飒、戴思杰等作家,还有著名学者柳鸣九、郑克鲁、沈大力、董纯、李玉民、袁树仁、钱林森、孟华、郭宏安、余中先、金丝燕等。他们大多两栖于文化与文学之间,都在为两国的文化精神“立传”,是一直忙碌于中法文化交流的可敬的架桥人和摆渡者。
2013年我到巴黎闲居,在筹划“法国汉学研究专辑”之《汉学研究》时,这个孕育已久的想法又活跃起来,于是诞生了编辑出版“巴黎文丛”这个创意。在熙熙攘攘来往于北京与巴黎之间的学者和作家中,不少人都是一流的法国文学翻译大家和作家,他们的辛勤耕耘,使中法文化长河两岸的景观日益赏心悦目。
“巴黎文丛”很像一次关于法兰西的文学笔会。与会者所带来的作品分别是柳鸣九的《塞纳河之灵》、沈大力的《法兰西风云录》、董纯的《巴黎镜花缘》、李玉民的《法兰西之吻》、白乐桑的《我的“七○”印迹》、郑园园的《和法国文化的美丽约会》、吕大明的《生命的衣裳》、蓬草的《七色鸟》、绿骑士的《花都调色板》、黄晓敏的《波光掠影法兰西》、岑咏芳等的《巴黎意,故乡情》和阎纯德的《在巴黎的天空下》。这些作者基本都通晓中法两种语言,深谙中法两种文化,多是神奇的“画师”,他们自拟文题,用其或朴实或高雅的笔墨,从不同的视角,既形似又神似地描绘了他们所认识的法兰西精魂。
“巴黎文丛”中只有《我的“七○”印迹》的作者是一位法国著名汉学家,他写自己留学中国的生活,文字朴实,亲切自然,被前任法国驻中国大使苏和先生称为是具有开拓性的好书,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丰美和源远流长。在书中,作者“既用一种西方的眼光看中国,同样也用一种亚洲的目光看西方……这正是一种相邀,彼此要加深理解,进一步考虑究竟是什么拉近我们,究竟是什么促使我们——中国人和法国人,彼此同样吸引,相互默契,往往共谋大事”。
读“巴黎文丛”很像乘坐旅游车观光,既可在时光隧道里读历史,又可在纷纭社会中看现实。总之,“巴黎文丛”多维度、多层面地展示了法兰西的魅力与诱惑,同时也是对法兰西精神的记录与诠释。
阎纯德
2013年12月14日于北京
收起全部↑
岑咏芳,1952年出生于中国南方,长大于香港。1976年新亚研究所毕业;1980年负笈法国,在巴黎第七大学修读博士学位,研究敦煌写本中佛经讲唱与俗文学的关系。婚后定居巴黎,现为法国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兼任该所图书馆中文书籍部主任。关注法国新儒学研究之趋向,兴趣旁及书法、古琴、电影及中国地方戏曲。已发表论文多篇,并参与不同领域的翻译。最近将浮维高斯(Vercors)的短篇小说《海的沉默》(LeSilencedelamer)译成中文,准备发表。
序
客从东方来
到法国行脚去/岑咏芳
几朵浪花,几轮涟漪/马渝芳
花都奇遇/马莎
我学会了欣赏/马静仪
花都惊艳/刘楚华
桃花处处可依旧/吕静仪
1968年余响/汪立颖
人生际遇天知晓/吴慧玲
一出戏·一条河·一个人/郑玉岚
睡着了/周效恒
展翅飞腾/张晓芬
三十年了/侯丹
初抵巴黎服药记/赵惠儿
捧着金鱼到巴黎/桂丽娜
修道院的黄水仙/高洁
再见萤火虫/郭敏贞
人不巴黎枉少年/绿骑士
初到巴黎/琨妮
难忘的时刻/谢茱莉
拉丁区·黑咖啡·青春岁月/黄秀华
巴黎是蓝色的/黄爱梅
先访圣母院/谭剑凌
旁观当时梦/蔡美英
我的人生交叉点/刘贵生
巴黎疯子/李文谦
五法郎一杯咖啡的日子/黄进
墙外行人/黄奇智
同班同学/黎家岳
流浪者的踪影/游顺钊
他乡说故乡
母亲的乡音、乡情/马渝芳
遗情梦叠/马莎
家乡何处?/刘楚华
故乡与故居/汪立颖
半页家书/岑咏芳
故乡梦话/陈旦生
那年代/侯丹
故乡记事二则/周效恒
狮子山下之彩虹村/赵惠儿
乡人的围棋/桂丽娜
紫荆片语/绿骑士
劫后还乡/谢茱莉
乡情/黄妙红
原乡/黄爱梅
中山白庙村/谭剑凌
……
记得当时年纪小
我学会了欣赏
我是1978年结婚的,1981年和法国丈夫回到巴黎。那时感到好“惨”啊。
“惨”在语言不通。即使要做电话接线生,也要你懂法文呢。我立即去法国文化协会,认认真真读了18个月,直到怀孕。从“bonjour(你好)”学起。自己30岁了,舌头也比年轻人硬了。以前在香港“英航”做空中小姐,已经升到senior(高层),负责训练新人。如做下去便可以升职,转做写字楼工作。但现在一下子又变成学生,朋友也全都换了。这个转变真的很大啊!
第二个印象,是法国的“旧”。刚到巴黎时,租住在埃菲尔铁塔附近的公寓。我自己宁愿住新楼,更卫生、更干净。我丈夫却说那些第十六区的旧楼,天花板有浮雕、楼梯又有黑色铸铁花饰,“更漂亮,也更高贵”。
后来参加各种协会。更是博物馆的常客,更难得的是,有人向你详细解说。此后便慢慢学会了欣赏什么印象派、后期印象派;对于那些古典油画,也知道不是一味“黑猛猛”的了。
我认识的一帮人,喜欢艺术、古董。有的收藏银器,有的收藏镶金框油画,像罗浮官的那一种。年轻人未必喜欢,年纪大些的则会认为“新”才是没文化的。到朋友家做客,路易十几式的椅子,我以为是旧家具,怕跌倒,不敢坐。原来那些东西都是古董,价值不菲,过万法郎一张的。即使请人修补过,看起来也一定不能显新。
我丈夫的哥哥出身法国高级学院——理工大学,大嫂则是白俄罗斯贵族后代。他们都重视艺术,重视传统价值。我第一次去他们家,他们很简单地招待我,也是整套银器,都是Bulgari(宝格丽)名牌。在香港时,我们比较随便,不用学什么礼仪,这时候才知道很多东西要从头学起,包括饮酒艺术。
我记得大伯开了酒,先给自己倒一杯,意思是怕酒里有瓶塞碎屑。我不知为什么那么糊涂,以为那杯酒是给我的,拿起来就饮——中国人是无须“试酒”、“试茶”的嘛。
中国人吃西餐多数很紧张。后来我渐渐习惯了用刀叉,也知道了程序。中西民族切水果也不同。中国北方人切苹果,先削去一圈皮。法国人连皮吃,切成四块;女人优雅些,又再切成八块,用小叉送入口。
初来法国,印象最深的还有那椭圆的、只用来冲洗下身的浴盆。那时的旧楼,几乎家家都有这种坐浴盆。我第一次还以为是用来洗手的!
几年后,我明白了法国人为什么喜欢有历史的东西。要造出一件美丽的物品,是要花费很多心思的。于是,我学会了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