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主题是良好的关系对成功的人生多么重要。我在书中指出,如果不是为疾病、贫穷或衰老所苦,那么困扰我们人类的主要问题暴力、犯罪、对儿童和配偶的虐待、酒精和毒品成瘾、普遍的未成年人性行为和滥交以及抑郁都是不良的人际关系导致的。这本书既说明了这些问题为什么会发生,也阐述了我们能如何让彼此和睦相处。
我在书中关注四种需要改善的重要人际关系,即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以及管理者和员工间的关系。我的论点是,如果我们不改善这些关系,要想减少上述问题,将困难重重。
我提出这样的主张可能有些冒昧,但就在本书出版之前,我很高兴地发现最近有一项研究强有力地支持我的观点:青少年尤其需要良好的家庭关系和师生关系,否则他们很容易出现自毁式行为。
1997年9月10日,《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刊登了一篇题为《保护青少年远离伤害》的论文,这篇文章描述了针对青少年健康的全美纵向研究的首要发现。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关联性(connectedness)和个体感知到的学校关联性对除了妊娠(早孕)行为外的各种危害健康的行为都具有抑制作用。
虽然这项研究没有深入探讨如何改善这两种重要的关系,但它清楚地显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而这正是本书的主题。同时我建议研究者继续关注夫妻如何达到更高的婚姻满意度,我认为这是提升亲子关系的一个关键因素。我永远不会忘记多年前芝加哥的一位约翰牧师说过的一句话:父母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就是彼此相爱。
当你阅读这本书时,你会注意到我没有使用关联性这个词。尽管我使用了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satisfying relationships),但我认为它们没有什么差异。如果你想了解它如何有力地支持了本书内容,我建议你去阅读《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刊登的那篇文章。
译后记
威廉·格拉瑟是现实疗法的创始人,而我是存在主义疗法的热衷者。之所以翻译了现在你手上拿的这本书,大概是缘于此前我选择翻译了一本叫《现实疗法》(罗伯特·伍伯丁著)的书。在我看来,现实疗法与存在主义疗法有着许多共通之处。比如选择自由责任这些在现实疗法中频频出现的词,其实也是存在主义疗法的核心词语。因此,在我所熟悉的存在主义治疗师队列中,加入一个威廉·格拉瑟也似乎毫无违和感。
存在主义疗法看似行云流水,一般难以摸清它的套路。现实疗法则不然,它的核心程序甚至可以用四个字母来说明,即WDEP。这几个字母代表了它引导人们做出改变的步骤。W 代表询问来访者想(want)从他的周围世界中获得什么,D 代表来访者当前正在做(do)什么,E代表来访者的自我评估(evaluation)检查其需求的可行性、行为的有效性等,P 代表了一个行动计划(plan),引导来访者走向想要的改变。
然而,你知道我喜欢的就是行云流水,所以现实疗法令我着迷的还不是WDEP,尽管它看起来简单明了,使用起来方便快捷。我更感兴趣的乃是现实疗法背后的理论选择理论。正如心理学家勒温所说: 没有什么比一个好的理论更实际的了。掌握了一个好的理论,你可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应用它,而且你使用它的方式是自由的。这种使用的自由甚至你可以不使用它实际上也就是治疗师要传递给来访者的。
在我看来,选择理论是一个相当好的理论。选择理论解释了人类心智功能是一个负向输入(negative input)的控制系统。比如,火箭的导航装置显示它远离目标时,就会对推进系统发送信息,以矫正当前方向和目标方向之间的误差。与此类似,一辆汽车设置了导航控制想要的速度,当它侦察到当前速度和目标速度不一致时,这个速度装置就会矫正汽车的速度。同样,当人类发现他们并非在接近自己想要的目标,这种不一致就会引起他们行为系统的活动:即为了保持自己接近目标,他们会做出矫正性的选择。正如威廉·格拉瑟所说:选择理论让我们知道,我们控制自己生活的程度比我们想象中更深。而且,他认为:我们选择了自己所做的一切。
尽管如此,是你选择了抑郁这种说法听起来还是让人心生怀疑,如果不是明确表示反对的话。事实上,几乎每隔一段时间,用不了几个月甚至是几天,人们就会再次热烈地讨论起抑郁症。在媒体的报道中,它成了重要人物、天才、学生以及普通人自杀最常见的、而且似乎不用再进行解释的原因。看起来,人们更相信是抑郁选择了我这样的说法。
一些年前,很多人认为抑郁只是心情不好,没什么大不了。如果那时说是你选择了抑郁,或许还有人承认当然是外人他们认为抑郁的人可能是在作,在无病呻吟。但是现在人们似乎彻底转变了态度,绝大部分人都认为抑郁症是一种疾病,而且是生理上的,得了病就得治!当今人们对待抑郁症的态度,好像把自己当作一个无辜的受害者,要依靠医学和医生来拯救自己才行。
在最近出版的一本书《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中,作者认为,中度以上的抑郁症患者必须接受现代医学的干预,这是对科学的信念。他说自己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能够让患者相信科学,面对现实,积极求治,以配合的心态,完成现代医学对自己的拯救。如今,很多人相信这位作者的体会:抑郁症是一种器质性疾病,而非简单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到专业医院,找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看病。正确的心理治疗只对轻度抑郁症患者有效。如果抑郁症发展到中度和重度,只能先靠用药改善大脑神经递质的失衡,再考虑心理治疗。
这样的看法固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我感觉它似乎又要走进另一个误区把生命的意义交付给科学(医学)来管理。
患了抑郁症,当然会涉及大脑生理的变化。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生理变化可能只是抑郁症的表现之一,并非致病的原因。威廉·格拉瑟在本书中如是说:大脑中的化学成分并不是产生感受的原因,而是正常的大脑生理活动与行动、思维和感受一起组成了所谓的抑郁这一整体行为。因此,威廉·格拉瑟认为现在人们普遍接受的解释并不正确,即抑郁并不是由大脑化学物质失衡导致的。而且,格拉瑟对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也不以为然,他说大多数使用现实疗法的咨询师关注的是失败的人际关系,他们发现并非一定要使用药物治疗,而且在他多年的咨询实践中从没使用过针对大脑的药物。他认为一个靠谱的心理治疗会阻止人们对那些药物的需求。
我宁愿更相信威廉·格拉瑟的说法,抑郁症绝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生理疾病,采用药物治疗固然可能是有效的,如果有效仅仅是指抑制症状的话;但是,药物不会为我们带来更丰富的生活,也不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意义。正如奥斯卡·王尔德所说:哪里有悲伤,哪里就有圣洁的土壤。我相信抑郁之中一定蕴含着深层的意义,我们需要对其有更多的了解,以让自己拥有更完整的人生。了解它的方法就是借助靠谱的心理治疗,而且这种心理治疗最好涉及了选择理论,当然,如果还结合了存在主义理论就再好不过了。
《选择理论》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也值得我时而忘记微薄的翻译费这回事,而逐字逐句地将它从英文转化为中文,它确实让我在知识这个层面收获不少。甚至在翻译的过程中,选择理论的理念就在悄然地渗透进我的头脑,改变着我的生活。然而,这改变不了翻译是一件苦差事的事实。它的苦不在别处,只在于时时要求你跟它在一起。人、电脑、原文、译文,缺一不可。写作也是一件难事,但写作期间你仍可休息,可以在床上、在路上、在车上整理你的思路。然而,翻译,你就得老老实实坐在电脑面前,敲敲敲。敲出来一遍,你还得对照原文订正一遍,以防漏译错译。然后,你还得看着中文再读一遍,以防有读不通顺的地方。你若有闲暇,最好再来一遍,如果你记得翻译的目标是信、达、雅的话。但是,在这个快速运转的社会,很多人没有这个闲暇。
多说无益,选择翻译一本书,便有责任将它做到最好。关于如何译好一本书,新世界出版社的姜汉忠老师曾说过一段话,是非常到位的,在此与大家分享:当翻译,尤其是当从外文到中文的翻译,至少需要五个条件:第一,古文修养要丰厚,否则你的译文没味道;第二,原文理解要深邃,否则你的译文不靠谱;第三,专业背景要有力,否则你的译文很外行;第四,逻辑思维要严密,否则你的译文看不懂;第五,良好习惯要牢固,否则你的译文糊弄人。要具备这五点,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译书不易,与各位译者共勉,请各位读者不吝赐教!
郑世彦
2016 年于合肥天鹅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