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是兼具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的研究热点,相关成果虽多,但仍然存在理论研究的不足。为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一问题长期被研究者忽略,缺乏一个系统的、深入的认识。然而,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它不仅是“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逻辑基础,也是“何谓区域协调发展”和“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逻辑联系的桥梁。本书以利益分析为主线,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概念比较、模型分析、计量分析和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基于对区域协调发展概念的重新界定和对区域协调发展利益主体行为特征的辨析,较为系统深入地探讨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试图对“为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一个可能的解释。
区域协调发展是兼具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的研究热点,相关成果虽多,但仍然存在理论研究的不足。为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一问题长期被研究者忽略,缺乏一个系统的、深入的认识。然而,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它不仅是“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逻辑基础,也是联系“何谓区域协调发展”和“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桥梁。本书以利益分析为主线,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概念比较、模型分析、计量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基于对区域协调发展概念的重新界定和对区域协调发展多元利益主体行为特征的比较、辨析,较为系统深入地探讨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试图对“为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一个合乎逻辑的解释。本书的主要结论如下:
区域协调发展是不同区域在相互联系、彼此依赖的区域系统中通过相互作用实现利益共同增进的过程与状态,其本质是不同区域利益的共同增进。企业、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分别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微观、中观和宏观利益主体,共同构成了塔状的利益主体结构。由于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的差异,多元利益主体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任一主体的利益函数均受到其他主体的影响,彼此间构成关联互动的利益关系网络,并形成复杂的动力作用系统。
对某一区域而言,可按照多元主体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是来源于该区域内部还是外部区分出区域协调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区域系统内部的企业和地方政府是内生动力的来源,系统外部的中央政府是外生动力之源。区域经济增长具有结果关联性(即区域之间的经济利益是互相影响的),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内生动力的基础。内生动力通过产品贸易、要素流动、技术扩散、制度移植、基础设施和自然环境的空间溢出等多种方式,作用于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与状态。中央政府出于巩固政府合法性、履行政府职能和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的考虑形成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外生动力基础,并通过区域政策、区域行政管理、区际立法、区域发展规划等作用方式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与状态。
实际上,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的综合作用共同引致了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与状态变化。总体上而言,区域若能协调发展对多元利益主体都是有利的,由此奠定了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的耦合基础,并形成自上向下、中间扩散、自下向上三种不同的耦合方式。由于多元利益主体固有的有限理性,区域协调发展的耦合误差不可避免。形成协调发展共识和健全制度实施机制是降低耦合误差的重要措施。
姜文仙,1982年出生,女,暨南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为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协调发展。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价值
1.3 主要研究问题
1.4 总体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结构安排
第2章 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现状评析
2.1 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进展
2.2 相关理论基础
第3章 区域协调发展概念的再定义
3.1 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争论
3.2 本书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界定
第4章 区域协调发展的利益主体
4.1 识别区域协调发展利益主体
4.2 区域协调发展利益主体的行为分析
第5章 区域协调发展动力机制的概念模型
5.1 域协调发展的系统解析
5.2 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
第6章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
6.1 域溢出——区域经济增长的结果关联性
6.2 区域溢出的方式——区域经济增长的过程关联性
第7章 区域协调发展的外生动力机制
7.1 域协调发展外生动力的来源
7.2 域协调发展外生动力的作用方式
第8章 区域协调发展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的耦合机制
8.1 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的耦合基础
8.2 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的耦合方式
8.3 域协调发展的耦合误差
第9章 结束语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之处
9.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