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经济读本主要介绍一带一路眼线的经济本质、盈利机制、战略意义、风险管控、文化传播、建设与环境保护,以及开局前三年相关的经济资料与背景介绍等。详细并且全面的解读我国“一带一路”的宏观战略。简洁的介绍了相关经济学知识,特别是一些经济名词的解释,为读者们提供了一本浅显易懂又贴合实际的经济读本。
陈甬军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国家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0年)、二级教授(2010年)。
《“一带一路”经济读本》:
第二讲 “一带一路”:前世与今生
“一带一路”的前身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回顾丝绸之路的历史与现状,将会涉及历史、地理、国际政治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一、“一带一路”的地理构成
我们现在所说的“一带一路”是一个统称,实际上“一带”有“三条”,“一路”有“两条”。
“一带”的“三条”实际上连接了最为活跃的世界经济圈:一头连着亚洲东部经济圈,另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是广大的经济腹地,其构成“一带”当中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地区。这“三条”中第一条是北线,从中亚、俄罗斯到达北欧;第二条是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出去以后往南,到波斯湾,经过西亚的伊朗等国家,沿着地中海到达罗马,进入欧洲国家;第三条是往南亚方向发展,通过印度次大陆往南。而“一路”有“两条”,一条是常规的马六甲海峡,经过印度洋到波斯湾,沿着海路,汇合到一起,经地中海到欧洲。另一条偏向南部,从中国南部沿海港口延伸到南太平洋。
在这个经济带中,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中间相对低于东西两头。由此奠定了中部地区发出需求、两头的发达国家参与合作建设其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也是用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分析和理解“一带一路”基本内涵的一个经济地理依据。
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丝绸之路不是一天走通的
在古代,丝绸之路实际上也涵盖了现代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三条,其中最主要的一条路线是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到哈萨克斯坦,再经过里海、大秦(即现在的土耳其),最后到达伊斯坦布尔;中间这一条路线经过中亚国家伊朗、伊拉克,再经地中海到罗马,这是最长的,也是最标准的古代丝绸之路。还有一条路线是通往印度天竺,也就是所谓唐僧取经的路线,经伊斯兰堡、巴基斯坦前往。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丝绸之路基本上涵盖了现在“一带一路”的这三条路线。
如果把古代中国的西安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话,丝绸之路全程最远有一万多公里。但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其实是断断续续的,并不是我们现在所想象的一路畅通。历史上很多人因为生计所迫走上丝绸之路,由于商贸、交通的条件限制,在途中通过买卖获得自己需要的物品之后,就原路返回了。因此丝绸之路在当时很多人并没有完全走完,而是断断续续拼凑而成的。当时丝绸之路上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主要靠马匹、骆驼进行货物运输。在唐宋时期,因为中国国家强大,商贸发达,丝绸之路达到巅峰。除了民间商贸往来,还包括西域各国朝贡的物品运输。
当时玉门关成为丝路与中原的重要分界点。白天城门一打开,牵着骆驼、穿着胡服的商人,递过通关文书,交给当地官员盖章,他的商队就可以进入城门直至中原地带。同时,也有中原地区穿着汉服的人因为生计所迫,牵着马匹,踏上西去的丝绸之路。但是他们大多神色悲凉,因为身后是繁华的中原之地,前路却是荒凉的大漠戈壁。所以就有了“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流传下来。
由于骆驼一天的行程是30~40里,中间需要休息,途中还有恶劣天气、土匪抢劫等因素,所以历史上往返丝绸之路都要一年以上,长的甚至达到2-3年。汉朝时期,张骞首先开拓凿空之旅,但是也只是开拓,并没有真正走通。东汉的班超重新打通隔绝了几十年的丝路,重新走到罗马。罗马的传教士等也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这样就打开了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对话之旅,在商品交流的同时,发生了文化的交流。
一百多年前在敦煌发现的藏经洞就是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而引致的。否则在敦煌这个荒凉之处,为什么会有辉煌的经书和文献呢?它必然是当时特殊的商旅过程所带来的文化和宗教交流的结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