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十章, 包括统计学产生发展的基本情况、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概率与概率分布、统计推断、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时间序列分析、统计指数、统计决策等内容, 具有深入浅出、结构合理、内容新颖、适应性好、适用面宽、操作性强等特点, 注重原理与实务相交融,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第一章统计学总论
统计是指根据研究的目的及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客观事务或人类实践活动的数据和资料进行调查、整理和分析的过程。统计学则是一门研究如何对社会总体的数量特征和规律进行描述、推断、认识的学科。
第一节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统计与统计学
在通常的认识中,“统计”即为“计数”,小至个人、家庭,大至企业、国家均有计数的任务或需求,这些数据就是统计的成果。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的官方统计机构,负责对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活动等各方面进行“计数”,并将这些数据资料以公共产品的方式定期公布,通常命名为“统计年鉴”。现在关心这些数据的已不仅仅是政治家、经济学家和各方学者,普通老百姓对此也是越来越重视。
(一) 统计的含义
不同的人或在不同的场合,对“统计”一词有不同的解释。目前,比较公认的看法是,“统计”有三层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1统计工作
统计工作,又称为统计实践或统计活动,是指根据统计目的及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并探索数据的内在数量关系和规律性的活动过程。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是基本的统计工作,它所提供的统计资料包括原始统计资料、数据整理结果和资料分析结论。进行基本统计工作之前的统计设计和之后的资料保存、利用也属于统计工作的范畴。
2统计资料
统计资料,又称为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种数字资料和其他资料的总称。统计资料表现为各种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特征的原始记录、统计台账、统计表、统计图、统计分析报告、政府统计公报、统计年鉴等数字和文字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或产品,反映了事物的数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3统计学
统计学是指阐述统计工作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科学。它是对统计工作实践的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是经过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统计学以社会现象的总体数量作为研究对象,阐明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是一门方法论科学。
(二) 统计的三层含义之间的关系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之间是过程和成果之间的关系,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直接成果。就统计工作和统计学之间的关系来说,统计工作属于实践的范畴,统计学属于理论的范畴,统计学是统计工作实践的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它来源于统计实践,又高于统计实践,反过来又指导统计实践。统计工作的现代化与统计科学研究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通常所说的统计。
二、统计学的发展历程
统计活动与社会活动相伴而生,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原始社会的“结绳计数”是统计活动的萌芽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产品剩余产生的总体数量观念和总体计数活动即为实物清点,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统计活动;到了奴隶社会,为了维护统治者的统治地位,开始登记造册,规范了统计活动;到了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独立的统计部门,到19世纪上半叶出现“统计狂热时代”;随后,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发展出若干专业统计。
统计实践活动催生了统计学,统计学是一门很古老的科学,一般认为其学理研究始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时代,它起源于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迄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统计学至少经历了城邦政情,政治算术和统计分析科学三个发展阶段。
(一) 城邦政情阶段
图11威廉·配第
城邦政情(matters of state)阶段始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撰写的“城邦政情”或“城邦纪要”。他一共撰写了一百五十余种纪要,其内容包括各城邦的历史、行政、科学、艺术、人口、资源和财富等社会和经济情况的比较、分析,具有社会科学的特点。“城邦政情”式的统计研究延续了一两千年,直至17世纪中叶,它才逐渐被“政治算术”这个名词所替代,并且很快被演化为“统计学”(statistics)。统计学依然保留了城邦(state)这个词根。
(二) 政治算术阶段
城邦政情阶段与政治算术阶段没有很明显的分界点,本质的差别也不大。政治算术阶段的特点是统计方法与数学计算和推理方法开始结合,分析社会经济问题更加注重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1690年,英国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见图11)
出版了《政治算术》一书作为这个阶段的起始标志。威廉·配第用数字、重量和尺度将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化的方法是近代统计学的重要特征。因此,威廉·配第的《政治算术》被后来的学者称为近代统计学的来源。
(三) 统计分析科学阶段
正态分布是在政治算术阶段出现的,统计与数学的结合趋势逐渐发展形成了统计分析科学。19世纪末,欧洲大学开设的“国情纪要”或“政治算术”等课程名称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统计分析科学”(science of statistical analysis)课程。当时的“统计分析科学”课程的内容仍然是分析研究社会经济问题。
“统计分析科学”课程的出现是现代统计发展阶段的开端。1908年,英国统计学家高赛特(William Sleey Gosset,1876—1937)以笔名Student发表了关于t分布的论文,这是一篇在统计学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文章。它创立了小样本代替大样本的方法,开创了统计学的新纪元。
三、统计学中的各大著名学派
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是统计学的萌芽时期,亦称古典统计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著名学派有国势学派和政治算术学派。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的一百年中,统计学有了巨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属于统计学的成长时期,亦称近代统计学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学派是数理统计学派和社会统计学派。
(一) 国势学派
国势学派,也叫记述学派。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康令(HConring,1606—1681)和阿亨瓦尔(GAchenwall,1719—1772),他们在大学中开设了新课程——国势学,介绍记录国家发展的重要事件的方法。后人把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德国学者称为国势学派。当时主要是用文字的形式记载国家组织、人口、军队、领土、居民职业和资源财产等事件,基本上没有量的描述与分析。
国势学派的最大贡献就是,它提出了一个世界公认的名词“统计学”。另外,该学派在研究各国的重要事件时,采用了系统对比的方法来反映各国实力的强弱,统计学分析方法中的“对比”的思想即起源于此。国势学派的局限性在于缺乏数量分析的方法和结论,与现代统计学相去甚远,所以人们将其称为有“有名无实的统计学”。
(二) 政治算术学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