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一 健康心理
项目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现代健康新概念,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认识心理问题以及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冲突与障碍。
能力目标: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与自我教育的重要性;能正确识别自身及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能使用有效途径和方法来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顺利学习与生活,成就快乐人生。
模块一 现代健康新概念
一、学习目标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对心理健康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明确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能正确分析和识别自身及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学习导航
(一)健康新观念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难以表现,文化无从施展,力量不能战斗,财富变成废物,知识也无法利用。”有了健康就有了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一切。
健康是人们最关心的事情,过去人们习惯认为“无病即健康”,“没有病痛和不适,就是健康”,“血压、心脏、肝、脾、肠、胃没问题就是健康”。这显然只是从生理健康的角度来谈,进入20世纪,人们对健康有了新的认识。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接着又提出了健康的十条标准:
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精神饱满,情绪稳定;
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
能够抵抗一般性的感冒和传染病;
体重适当,身材匀称;
反应敏锐,眼睛发亮,眼睑不发炎;
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
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态轻松自如。
后来,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身体健康“五快”和精神健康“三良好”的新标准。“五快”——食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说得快、走得快;“三良好”——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事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由此可以看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已经从被动的治疗疾病转变为积极的预防疾病和提升素质;从单纯的生理标准扩展到心理社会标准;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个体诊断延伸到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评价。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个体能够与环境有良好的适应,其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就可被视为心理健康。
关于心理健康标准,中外学者都提出过许多见解,但至今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人的心理往往处于正常与异常、常态与变态之中,它们之间往往没有绝对的界限,而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制定了七条标准:
第一,智能良好。智力不同于智能。智能良好综合体现在两种精神和四种能力上,即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认识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善于协调与控制自己的情感。一定要跟外界环境协调,心情要开朗,要乐观。
第三,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目标明确,具有坚韧性、自觉性、果断性和自制性。
第四,人际关系和谐。一是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相对广泛的人际交流圈;二是要保持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格,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盲从;三是注意宽以待人;四是在人际交往中要坦诚。
第五,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适应社会是绝对的,改造社会是相对的,重点是适应。只有在适应的基础上才能局部地改造。
第六,要保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人格是人在社会生活当中的总体心理倾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构成要素要完整,不能有缺陷;二是人格的统一,不能混乱,不能分离;三是要有一个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第七,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要相适应。生理发育超前,心理发育滞后,或心理发育超前,生理发育滞后,应对社会生活变化的能力就差,就需要进行调整。
若人生有85%的时间能具有一种基本良好的生活适应状态、良好的情绪,那么我们就基本上是心理健康的。因为在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挫折或者事件,会出现短期的反应性情绪波动,有时会悲痛欲绝,有时会抑郁泪流,有时会愤怒狂暴等,这些都很自然,只要这些负性情绪不是延续太久,都可以算作正常范围。如果这些负性情绪延续太久,就会出现心理障碍,甚至影响身体,出现身体疾病。在我们的生命中100%的时间内都保持良好的生活适应状态,这不现实。
(三)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1. 遗传与生物因素
1)遗传因素
一个人作为整体与遗传因素关系十分密切,尤其是一个人的体形、气质、神经结构的活动特点、能力与性格的某些成分等等更是受到遗传因素的直接影响。
心理健康受遗传因素的制约。大量调查数据表明,在心理疾病中,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癫痫发作、精神发育不全、脑神经萎缩、性情乖僻、先天性弱智、白痴患者等,遗传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上海市(1964年)对精神病患者的家属作了普查,发现其家属中血缘关系从远到近,则患病率有由少到多的趋势。具体见表1-1~表1-3。
表1-1 精神病患者家属中远、近亲的患病率
表1-2 躁狂抑郁症患者家属中远、近亲的患病率
表1-3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中远、近亲的患病率
2)生物(生理因素)因素
全身性的特别是累及神经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中毒、外伤、肿瘤、缺氧、代谢障碍、内分泌失调,以及高温中暑、放射线损伤均可能直接或间接地损害大脑的正常结构与机能,引起心理疾病。
从胚胎时期开始,子宫内外环境中的生物性致病因素,如孕妇患风疹、梅毒、艾滋病等,孕妇吸毒或依赖安眠药物,孕妇有严重的营养不良、贫血、缺氧、尿毒症、癫痫以及胎儿颅脑损伤、早产或新生儿窒息等,都可能引起胎儿畸形或导致严重的发育障碍、人格发展异常以及心理疾病。婴儿期营养缺乏、流行性脑膜炎、白喉、百日咳、猩红热等传染病,以及病毒性脑炎,药物、食品或煤气中毒,颅脑损伤,都可能引起心理发育迟滞,人格发展异常与心理疾病。
另外,大脑的外伤,如摔伤、碰伤或战争时期受伤造成的脑震荡、脑挫伤等也可能导致心理障碍、人格改变等。
有一位老人,在“文革”期间受过迫害,以后他每次经过曾经被迫害的地方时就会变得情绪激动,失去理智地骂人,持续1~2小时,几十年如一日。
同时,某些严重的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也可以成为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的原因。最突出的如甲状腺机能混乱,机能亢进时可出现敏感、易怒、暴躁、情绪不稳和自制力减弱等心理异常表现;而机能缺失时,在儿童期可引起智力发展迟滞,在成人期则可引起整个心理活动过程的迟钝,不仅智力受损,性格上还会变得幼稚、保守和狭隘。
2. 个人因素
1)躯体的机能状态
个体的躯体机能状态是指个体发生心理疾病时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它不是发病的原因,但是不良的机能状态可能诱发疾病发生。如饥饿、长途跋涉、日夜工作、睡眠缺乏、精神持续紧张、酗酒等,均极可能诱发的心理疾病。
2)人格特征
人格特征是指个体在其生活历程中对人、对事、对己以及对环境适应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个性,它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造成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的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资料表明,各种精神疾病,特别是神经官能症往往都有相应的特殊人格为其发病基础。如:强迫症人格患者具有谨小慎微、求全求美、自我克制、优柔寡断、墨守成规、拘谨呆板、敏感多疑、心胸狭窄、事后易后悔、责任心过重和苛求自己等特征。与癔症相联系的特殊人格是易受暗示、情绪多变、容易激动、好幻想、自我为中心、爱自我表现等。精神分裂症人格是依赖性强、胆小、犹豫、孤僻、敏感多疑、好幻想、内向等。
3)学业期望
大学生学习的重要特点是学习自主性,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指导者。因而大学生面临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与学习习惯的巨大转变,对自己学习能力的重新评估等。
许多学生在中学的学习优势不再明显,较高的学业期望的失落,需要对自己的学业重新定位。如果缺乏思想准备,不能接受和对待学业成绩,就会出现自信心下降,自卑感上升,甚至出现强烈的嫉妒心理和攻击行为。
大学的学习目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也有别于中学。随着社会对大学生要求的提高,用人标准的转变(人才要求:一专多能),促使学生们既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选修一些相关知识,如外语、计算机、汽车驾驶等,考取各类证书,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如果他们学习方法不当,动机不强,目的不明确,自我约束力差,就易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反应,影响自信心,产生苦恼与自我否定,导致学业失败,影响心理健康。
4)应对方式
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压力时,自然会采用一定的方法来应付、对待环境压力。我们采取的方式、方法可以称为事件的应对方式,人们在处理压力性事件时采用的应对方式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所用的方法也会有差异。一般来讲,随着心理的成长,人们会逐步形成固定化的应对事件的方式,有时也会多种方式同时应用。
应对方式可以分为四种:
一是策略控制型。即个体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力,有计划、有策略地控制、处理事件,消除环境压力。
二是随机处理型。即没有准备、随着压力的出现而纯粹应付性地处理遇到的事件。
三是回避型。即对压力事件总是采取逃避、回避的方式来对待。
四是依赖寻求型。即在遇到压力性事件时,依靠家人、朋友来处理应付。
一般来讲,策略、随机地应付事件的方式是对事件一种积极的认知和行为反应,是心理成熟的标志;而回避、依赖型的处理方式是对事件一种消极的认知和行为反应,是心理不成熟的标志。
通过对已有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与健康关系的研究表明:积极的认知或行为的应对与抑郁症状相关显著,能减轻生活事件的影响,对心理健康有益;消极的应付策略与抑郁和恐怖等问题显著相关。
3. 社会心理因素
1)家庭环境
家庭的影响主要包括家庭的情绪氛围、父母的教养态度及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等四个方面。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学生的成长与成才的影响是深远的。
家庭的氛围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家庭成员的语言及人际氛围,直接影响每个成员的心理。家庭氛围是指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的相互关系中的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环境。对恐惧症、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等患者的早期家庭关系调查表明,他们得到较少的情感温暖、较多的拒绝态度或过度保护。如一个14岁女孩犯抢劫罪,主要源于三次变故。第一次是知道父母不是自己亲生的;第二次是父母离婚,母亲从未去看过她;第三次是父亲当着全校师生发言请大家不要再相信他的女儿。父亲是一个厂长,平时很少有时间管她,只是从经济上尽量地满足她。
家庭结构的变化,如单亲家庭、重组家庭、无父母家庭等对学生心理有一定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民主、平等而非命令、居高临下的,开放而非专制的,潜移默化而非一味娇宠的教养态度与教育方法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家庭经济状况困难、贫穷的学生易产生心理不适感。“贫困大学生群系”出现在1998年,当年中国高校招生收费全面并轨,免费上大学成为历史,翌年高校扩招,高校贫困学生大量增加。有些给贫困生贴标签,“标签就是一种心理暗示”,使部分学生自卑、自责,不能走出贫困的阴影。
家庭环境的影响给学生带来的心理问题是深远的。
2)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的变动。在生活事件中主要是产生重大丧失对学生产生的消极作用,其中最主要是人际关系和荣誉的丧失等。
重要的人际关系主要指与家人、朋友、特别是异性(恋人)关系,这种关系丧失或出现问题,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学习和生活,甚至会影响对自身及今后人生的看法。
2004年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