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幽记》又名《醉古堂剑扫》,是一本集合儒释道智慧精粹的小品文集。全书共有十二集,主要阐述了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方法,文字清雅,格局高远,处处可见作者砥砺操守中的看破生死、名利的超然智慧,为明代清言的代表作之一。
“中华优美随笔”系列丛书收录了中国历史上著名学者、作家的散文随笔代表作品,包括《浮生六记》《闲情偶寄》《容斋随笔》《世说新语》《陶庵梦忆》《东坡志林》《小窗幽记》《幽梦影》《阅微草堂笔记》等。本套丛书以经典版本为核校底本进行注译及评析,尽量做到全面、准确、通俗易懂,同时本书搭配精美插图,采用双色印刷、精装装订,是不可多得的珍藏佳品。
一
多躁者,必无沉潜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笃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译�6�8文
性情过于浮躁的人,一定没有深刻的智慧;过于胆小的人,一定没有卓越的见识;有过多欲望的人,一定没有慷慨激昂的气节。言语过多的人,一定没有踏实肯干的诚心。过于勇猛的人,一定没有文学的风雅。
评�6�8析
性情过于浮躁的人,很难潜心学问,所以缺乏处世的智慧。而胆小怕事的人,往往没有主见,所以不会有卓越的见识。贪欲太重 的人,大难临头之时,留恋太多,难以舍弃,又怎么可能慷慨地舍生取义呢?喜欢高谈阔论的人,也一定没有多少时间认真做事。过于勇猛的人,做事只凭力量,自然无法细细体会文学中的风雅。综合而言,多躁、多畏、多欲、多言、多勇都不好,因此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我们要不断磨练自己性格上的“多余”,这是一生的修行。
二
笔之用以月计,墨之用以岁计,砚之用以世计。笔最锐,墨次之,砚钝者也。岂非钝者寿而锐者夭耶?笔最动,墨次之,砚静者也。岂非静者寿而动者夭乎?于是得养生焉。以钝为体,以静为用,唯其然是以能永年。
译�6�8文
一支毛笔的使用寿命是用月来计算的,一块墨锭的使用寿命是用年来计算的,一块砚台的使用寿命则用人的一辈子来计算。毛笔是最锐利的,墨汁其次,砚台是最钝的。这难道不是钝器比较长寿而利器短命吗?毛笔动得最多,墨汁其次,砚台安静不动。这难道不是安静的人长寿而多动的人短命吗?从这些就能知道养生之道了。以迟钝为本体,用安静的方法,唯有这样做才能长寿。
评�6�8析
老子的《道德经》中有这样一篇文章讲的是“以柔克刚”的典故,牙齿是人身上最坚硬的东西,但是等到老年,牙齿全都会掉光。而最柔弱的舌头却依然完好无损。其实为人处世也应该如此,过刚易折,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该柔和低调行事,这是大智若愚的境界。
三
好辩以招尤,不若讱嘿以怡性;广交以延誉,不若索居以自全;厚费以多营,不若省事以守俭;逞能以受垢,不若韬精以示拙。费千金而结纳贤豪,孰若倾半瓢之粟以济饥饿?构千楹而招徕宾客,孰若葺数椽之茅以庇孤寒?
译�6�8文
因喜欢争辩而招来他人的指责,不如谨言慎行来怡养性情;广交朋友来传扬声誉,不如离群独居以保全自身;花费很多钱财和精力四处经营,不如省心省力自守节俭;因为逞能而遭到他人诟病,不如掩饰才华显示自己的笨拙。花费千金去结交贤人豪杰,怎能比得上给饥饿的人半瓢米饭呢?建造千间房屋招揽宾客,怎能比得上修葺茅草小屋来庇护孤独贫寒之人呢?
评�6�8析
言多必失,费尽心思求得名誉,必定会遭人非议。过慧易折,逞能的人,总有一天会碰到挫折。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锦上添花之事虽好,雪中送炭更能见真情。
四
情语云:当为情死,不当为情怨。关乎情者,原可死而不可怨者也。虽然既云情矣,此身已为情有,又何忍死耶?然不死终不透彻耳。君平之柳,崔护之花,汉宫之流叶,蜀女之飘梧,令后世有情之人咨嗟想慕,托之语言,寄之歌咏。而奴无昆仑,客无黄衫,知己无押衙,同志无虞侯,则虽盟在海棠,终是陌路萧郎耳。集情第二。
译�6�8文
有人说:应该为感情而死,而不应该因为感情而生出怨恨。感情本身,原本就是你情我愿,可以为对方而死,但不应该产生怨恨之心。谈论感情的话虽然是这样说的,但此身已经被情占有,又怎么能忍心去死呢?然而,不死终究不能体会情爱的深刻。韩君平与爱妾柳氏的故事,崔护的人面桃花的故事,红叶题诗的故事,以及西蜀夫妻因飘落的梧桐叶而团圆的故事,都让后世的有情人感叹羡慕,并用文字记载或歌咏流传下来。然而,我既没有为我飞檐走壁的昆仑奴,也没有身着黄衫的壮士,又没有像押衙一样的侠士朋友,更没有像虞侯一般的同道中人,那么,即使是海棠花下的海誓山盟,最终也难逃分离的命运。因此,编纂了第二卷“情”。
评�6�8析
人人都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远离离恨天。然而,姻缘之事难以预测,世上最多的还是最终分道扬镳的情人,所以人们更加称颂传扬这种真情。要么勘破,要么继续在情海中沉沦,毕竟感情的事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五
今天下皆妇人矣。封疆缩其地,而中庭之歌舞犹喧;战血枯其人,而满座貂蝉之自若。我辈书生,既无诛乱讨贼之柄,而一片报国之忱,惟于寸楮尺字间见之。使天下之须眉而妇人者,亦耸然有起色。集峭第三。
译�6�8文
如今天下的男子就像妇人一样,有几个可以称之为大丈夫呢?眼看着国土渐渐沦丧,而庙堂中仍是一片歌舞升平,战士的鲜血因为流尽而干枯了,而满朝的官员却好像没事一样。我们这些读书人,既没有诛平乱事讨伐贼人的权势,只有一片报效国家的赤忱之心,只能在文字上表现出来,使天下那些枉为男子汉的人,也能因触动而振作起来。因此,编纂了第三卷“峭”。
评�6�8析
古人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男子汉,大丈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朝廷中的那些文武大臣却整天沉迷于歌舞升平,不知死期将至,这又怎能配得上“男人”二字,可以说是连妇人都不如啊!
六
无事而忧,对景不乐,即自家亦不知是何缘故,这便是一座活地狱,更说什么铜床铁柱,剑树刀山也。
译�6�8文
没什么事却很烦恼,面对美景却不快乐,就连自己都不明白这是为什么,那么这便是活在地狱中了,更不必说地狱中还有铜床铁柱和剑树刀山了。
评�6�8析
人生在世,总会有烦恼,若无缘由,却忧心忡忡,心灵受尽煎熬,这样的生活确实如同身在地狱。人们要学会自己排解忧愁,该放下的莫执着,得不到的也不强求,一切顺其自然回归心灵的平静。人生苦短,何不尽情欢颜?
七
独坐禅房,潇然无事,烹茶一壶,烧香一柱,看达摩面壁图。垂廉少顷,不觉心静神清,气柔息定蒙蒙如混沌境界,意者揖达摩与之乘槎而见麻姑也。
译�6�8文
独坐禅房中,清静无事时,煮上一壶茶,烧上一柱香,观赏达摩面壁图。把眼睛闭上一会儿,在不知不觉中,心变得很平静,神智也很清楚,气息也开始变得柔和而稳定,仿佛回到了最初的混沌境界,就好像拜见达摩祖师,并与他一起乘着木筏渡水而见到了麻姑一般。
评�6�8析
现代社会喧嚣浮躁,人们需要多学习古人这种静心坐禅,不仅能修养身心,还能对自己的人生有所领悟。
八
伶人代古人语,代古人笑,代古人愤,今文人为文似之。伶人登台肖古人,下台还伶人,今文人为文又似之。假令古人见今文人,当何如愤,何如笑,何如语!
译�6�8文
演戏的人扮成古代的人,替古人说话,替古人笑,替古人生气,现在的读书人写文章也是如此。演戏的人在戏台上演古人,下台后恢复伶人的身份,现在的读书人写文章也与这点相似。假如能让古人见到现在的读书人,真不知他们将会如何生气,如何嘲笑,如何评价!
评�6�8析
每个人都是人生舞台上的演员,无时无刻不在演绎着自己的人生。我们是否像伶人一样,为别人哭,为别人笑,为别人生气?扪心自问,你真的在做自己吗?
九
客过草堂,问:“何感慨而甘栖遁?”,余倦于对,但拈古句答曰:“得闲多事外,知足少年中。”问:“是何功课?”曰:“种花春扫雪,看箓夜焚香。”问:“是何利养?”曰:“砚田无恶岁,酒国有长春。”问:“是何还往?”曰:“有客来相访,通名是伏羲。”
译�6�8文
有客路过我居住的草堂,问:“是什么样的感慨让你甘愿隐居起来?”我懒得回答,就顺手用古诗回答说:“想得到一些空闲,需要多在事外的状态,懂得知足的人才能活得年轻。”又问:“那你是怎么做到的呢?”我回答说:“春天种花扫雪,阅读道教典籍,夜晚焚香入梦。”又问:“有什么方法利于养生?”我回答说:“靠笔墨维持生计,常喝酒以解忧愁。”又问:“有什么样的交往?”我回答说:“有客人来访时,通报的的名字是伏羲上人这样的隐士。”
评�6�8析
陶渊明北窗纳凉,自称是伏羲上人,作者也借此比喻跟他一样真正超脱世俗的隐者。
十
门内有径,径欲曲;径转有屏,屏欲小;屏进有阶,阶欲平;阶畔有花,花欲鲜;花外有墙,墙欲低;墙内有松,松欲古;松底有石,石欲怪;石面有亭,亭欲朴;亭后有竹,竹欲疏;竹尽有室,室欲幽;室旁有路,路欲分;路合有桥,桥欲危;桥边有树,树欲高;树阴有草,草欲青;草上有渠,渠欲细;渠引有泉,泉欲瀑;泉去有山,山欲深;山下有屋,屋欲方;屋角有圃,圃欲宽;圃中有鹤,鹤欲舞;鹤报有客,客不俗;客至有酒,酒欲不却;酒行有醉,醉欲不归。
译�6�8文
门内有条小路,小路要曲曲折析;小路转弯的地方有座屏风,屏风要小巧;屏风过了有一处台阶,台阶要平整;台阶旁边有一丛花,花朵要鲜艳;花丛外面有一堵墙,墙要低矮;墙里面有一棵松树,松树要古老:松树下有一块石头,石头要奇特;石头对面有一座亭子,亭子要古朴;亭子后面有一片竹林,竹子要稀疏;竹林尽头有一间小屋,房屋要幽静;房屋旁边有一条路,路要分叉;叉路合到一起的地方有一座桥,桥看起来很高;桥边上有一棵大树,树要长得高;树阴下有一块草坪,草色要青;青草上面有一条水渠,水渠要细;水渠引来一道泉水,泉水要从高处形成瀑布;泉水出去有一座山,山要幽深;山下面有一间屋子,屋子要方正;屋角有一块园圃,园圃要大;园圃中有一只仙鹤,仙鹤要跳舞;仙鹤鸣叫报告有客人来,客人不是俗人;客人来了有酒,饮酒不要推辞;饮酒有了醉意,醉了便不要回去。
评�6�8析
文中描述的是艺术园林景致的构思图,图中景物应有尽有,让人目不暇接。这园中还有热情好客的主人,真想走进这座园林去观赏一番,真想与这主人不醉不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