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土不二”,一度是韩国的爱国主义宣传口号。
早在1995年9月,我代表南京市旅游局组团赴韩国汉城(今首尔)参加在那里举办的江苏省输出商品展销会。那时候不像现在,去韩国的中国游客很少,大多为商务客。这也是我第一次去韩国。在此之前,我的出国经历仅限于日本及泰国。
初访韩国汉城,总觉得与日本东京有一些差异。何以呢?汉城也好,东京也好,迎面走来的都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人群,有什么不一样呢?
晃过神来,以为一定是满大街的广告牌和店招上的文字。
东京街上的日文虽说有点怪异,但其间总还会夹杂着不少汉字,给人以认同感,有的还能“蒙”对其中的意思。当然,也有闹笑话的。我的同事去日本,在一家餐馆想吃炒鸡蛋,服务生听不懂汉语,于是写了“鸡蛋”二字递上;服务生还是不懂,只好画图示意:先画个“鸡”,再画个“等号”,紧接着画个“o”,并手指着“o”。服务生弄明白了,回了他一个“卵”字。原来“鸡蛋”的日文是“卵”。还有一次,我和太太在东京的一家小店,对照店里挂的菜单点了一个“大根”,不曾想是酱油煮的一截萝卜;又点了一个“玉子”,以为是玉米类的食物,结果端上来的是酱油煮的鸡蛋。怎么“卵”又成了“玉子”了呢?那一顿晚餐虽然钱没少花,也没吃饱,但我和太太都很开心。
而在汉城的街头,满目是清一色的“车轮滚滚”的韩文,让人完全找不到北。说是“车轮滚滚”,是因韩文的文字大多带个“o”,如同上下左右滚动的车轮,晃得人眼花。
那一次,汉城的朋友开了辆车带着我在城里车游。车窗外闪过花花绿绿的广告牌,忽而看到跳出四个大大的汉字:“身土不二”。过了一会儿,又看到有广告牌上书写着这么几个汉字。这让我既感亲切又有点惊奇。我问汉城的朋友:怎么会有汉字了呢?“身土不二”又是什么意思呢?
朝鲜半岛历史上原本属“汉字文化圈”。最早的半岛民族是有语言无文字的,至公元3世纪引入了汉字,以汉字为语言标音;到了15世纪方创制出自己的文字,并夹杂汉字混用。20世纪40年代,朝鲜半岛分裂为北部朝鲜和南部韩国,尽管其社会制度不同,但在文字上均采取了去汉字措施。朝鲜是全面废除了汉字;韩国尽管未对其“铲草除根”,但也做出了禁止在公开场合使用汉字的规定。正因为此,我才会这么提问。
汉城的朋友回答:“身土不二”是一句宣传口号。你是知道的,韩文充其量也只有500多年的历史,难免会美中不足。其词汇中有很多同形同音的异义字,仅看字形有时理解不了要表示的意思,容易产生误差。遇到这样的词汇,往往要在其后用括号加汉字注释。“身土不二”作为口号,如用韩文达意,会是一个很长的句型,显然不合适,不得已而用了汉字。至于“身土不二”到底何意,既然它是汉字,你应该也可以说出个一二来。
我怎么说出个一二呢?“身土不二”,好像不是中国的成语。我曾编著《金陵成语之旅》口袋书,翻阅过若干版本的《中国成语大辞典》,似乎对“身土不二”没有印象。这是否可以理解为是汉字韩国化的一个成语呢?
“身土不二”,如果仅从字面上去揣测,大致的意思是:身在故土,就要爱其一草一木,绝无二心。或者说得再具象一些:我们吃的穿的都应该是国产的,不要去进口,专用“不二”物。这样的诠释,竟然得到了汉城朋友的点赞。
邢定康,祖籍江苏高淳,1948年生于上海,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南京作家协会会员。1987年加入组建中的南京市旅游局,开始从事旅游工作。曾参与策划并实施栖霞寺迎新年听钟声活动、南京国际梅花节、南京雨花石艺术节、南京长江国际旅游节、海峡两岸旅游论坛、长三角旅游城市(南京)高峰论坛、国际旅游与世界和谐论坛、中华织锦村、新加坡郑和村中国南京馆、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南京馆、民国南京旅游藏品展等项目。曾被聘为北京大学中国节庆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2007.12-2009.12)。
现任南京旅游学会会长、江苏省旅游学会副会长、中华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职。著有散文集<印象>等30多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