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2016精选集》精选自2016年《散文》全年刊发文章,优中选优,是呈现给广大散文爱好者的一份年终文学饕餮大餐。今年精选集中有朱以撒《日常》、王鼎钧《灵感速记》、雷平阳《乌蒙山记》等,题材多样,涉猎领域广泛。《散文2016精选集》文章大部分被当年的《读者》《青年文摘》《散文选刊》等影响力、发行量较大的文摘类刊物选载,获得读者广泛认可好评。
【卷壹】
朱以撒 日常
王鼎钧 灵感速记
学群 牛粪本纪【外一篇】
田鑫 收脚印的人
草白 须臾记
赵松 房东【外一篇】
阿微木依萝冒险家【外二篇】
谢宝光 无力介入【外一篇】
王晓莉虚缈两种
伊北 上班这件事
刘洁 行行地下铁
小白 饭
刘云芳 木头的信仰
【卷贰】
陈原 季节,混乱而严整
贾宝泉知与无知
李汉荣我的百年之后以及之后的之后
许俊文那些去向不明的事物
李万华西风消息
张宗子菊花与菊谱【外一篇】
王月鹏季节之外
成向阳飞行的韭菜【外二篇】
女真 墓园与百合
王彬 冬天的树木【外一篇】
钱红莉荒坡笔记
野鹰 无药
丛桦 井上生旅葵【外一篇】
【卷叁】
徐鲁 金色的皇村
鲍尔吉·原野 大荒无涯
李城 扎仓笔记
雷平阳 乌蒙山记
王威廉 过尽行人君不来【梅岭古道随想】
盛文强 岛屿之书
赵冬妮 用之以飞行
夏磊 回到地坛
苏沧桑 古道密码
干亚群 达夫弄1号
徐妙 南贺川
【卷肆】
米兰 一部书的留传
车前子 前言及其他
文河 触摸古典时光
马叙 在塘河上【外一篇】
艾平 额布格的秋天【丽玛的讲述】
安庆 我不是异乡人
李蕾 陈忠实的故事
崔东汇 骆驼之死
李清源 一只厌世的猫
乔忠延 姑佛
沙地黑米 从红寨到鸡街
尹学芸 伶仃草
贾柯 只有春天
霍启明 北方故事
《散文2016精选集》:
有人问我是不是成日写文章,我说不是,他们都不相信。他们认为旧文人衣带渐宽形容枯槁,都是写文章导致的,今日教授也当如此。我往往写完一篇以后就会觉得厌倦,接下来就不会再写了。有时还会想,就是再写它一万篇又怎么啦,如此辛苦。于是有一段时日无所事事。我有半抽屉的硬笔,书写时看着笔管里的黑色汁液渐渐由长变短,最后归于无,就丢弃再取一把。一把复一把,消耗着时日。手写比不过打字的速度,就像老牛跑不过汽车。我无意于速度,但一篇下来,由零乱的草稿到抄正,还是让人感到了辛苦。自己又想效古人持守于手写,也就总是放不下。我觉得自己有些理想化,古人都死了那么久了,哪里懂得有个人还在沿用老旧方式,既用毛笔,也用硬笔,承传着这种慢生活的姿势,且有终身不废之意。充分地利用着手,以自己的手感,徐徐推进。不需掩饰的是有所厌倦时,就搁笔。后来又想写了,又再度提笔。在没有写的日子里,就和琐碎的事打交道,它们没有风雅颂那么优雅,却又不可缺少。我注意汉画像的生活场景时发现,除了经国之大义一类的题材,那些生活琐屑更为生动,庖厨烹饪,杀鸡剥狗,饮酒博弈,听歌观舞。再伟大的君王也是需要过日常生活的,在接受朝拜、下达诏令的背后,也许就是还原为一个酒徒、一个饕餮。琐屑往往冲淡了我写文的厌倦,又坐到书桌前了。每个教授都有自己研究的那一摊,就像在荒岛上,管理好自己。岛向来是很孤独的意象,就是一个独立的空间。即便真是在岛上,教授也不可能天天劳作,更多的时间可能躺下来晒晒太阳看看风景。那种天天都在创作、研究的人,我以为不是日常生活中的人,是超人。我没有资格成为超人,有时涌来的琐事让人心烦,尽管快刀斩乱麻地理会了,还是无法安心地坐在书房里,它的确搅乱了人的快乐。不过美术学院有创作假,要创作重大题材是可以请创作假的,申请到一整块时间,一本正经地坐下来创作。可是我从未请过创作假,因为我创作的都是个人小题材,再说,我也觉得自己在创作假中一定是写不出东西来——它太郑重其事了,也太给人压迫了。相比之下,还是更乐意在琐屑的日子中动笔。写上一段,电话忽然来了,马上跑到楼下去取一个快件,上来接着写——我如今已经有了把思路迅速接上的能力,绝不会恼火地说,你看,把我的思路都弄断,今日写不成了。也不会正儿八经地对家人说,这半天都不要吵我了,我要创作了。有时写到酣处,太太在那边惊叫:这么大的蟑螂跑出来了。我也得扔下笔去追打,要不,蟑螂就窜到橱子里去了。我觉得达到了《暗算》中那个密码破译专家黄依依的境界,此刻正在谈笑风生,忽然进人缜密的推算里。让日常生活的琐屑包围我,我更随意和习惯了。
接下来就到了正月。在一个村落,这一天正好是一个神明巡村的日子。一些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在老人会的指导下,抬着神沿着村子谨慎而郑重地行走。正午到了,宴席的桌子还未支起,主人若无其事地招呼大家一杯又一杯地喝茶,说不急,按村规,午宴得在一点钟方能启动。虽然人乡随俗,等待还是让人心急——往往在这样的心态下,时光过得尤其缓慢,墙上的钟摆渐渐有些停滞了。总是有一些习俗,来测量人们在常态生活中的速度观,看到被制约时的心理、生理的微妙之变。跑到厨房看看,老太太正一手拉着风箱,一手往灶里塞着干枯的花生梗,炊烟弥漫了整个灶房。她说不用煤气也好,慢慢来,柴火煮过的食物会更加香美,有一种烟火气在里边。后来,人们还是提前五分钟举起了急不可耐的筷子——并不是源于饥饿,而是耐性到了最后还是不能持守村规。再接下来就是听听社戏。临时搭起的戏台,请来的山村戏团这些天都在台上咿咿呀呀地开唱,急管繁弦里,那位生角正提一条马鞭英气勃勃,过千山万水,转眼已是几年过去;那位旦角则水袖飘甩,哀婉莺啼一曲九回肠,眉梢眼角都是风情。下面百来张竹椅稀稀落落地坐着的倾听者,已是心事平和,和着台上的节律,渐渐沉醉——会坐下来的最终还是坐了下来;不会坐下来的,匆匆而过。村里不会因为看戏的人每年无多而放弃这笔钱的投放——每个人都会由年轻而老迈,节奏由迅疾而徐缓。那个时节到了,哀时伤逝,赴节应响,都会自然地坐下来,面对台上永远青春的容颜、永远悠扬婉转的唱腔。
最后,曲终人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