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在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它是生命和人文在鲜活个体上的体现,是一个生命与人文交融的场。个体的心灵是个体对这个场的感应生成,品德仅是心灵次生的下位表现。心灵与人的大脑相关,但又不像心理那样仅是脑的机能;它与环境相关,但又不是对环境的简单反映,而是包含着一定的价值选择。常言道:大脑只能使人聪明,心灵却能使人智慧。这多少道出了二者的差异。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并不能抛弃心灵,而只是在一个更具体的分支领域深入、具体、丰富地发展了心灵的内涵。
人们常将心灵与肉体相对应,确实,它不是人的头脑,不是人的心脏,也不是人的肉体。但是,它就在人的头脑里,在人的心脏里,在人的每一寸肌肤里,却又与个体周围的文化场域直接相关。它是附着在一个个鲜活个体身上的精神存在,它随着个体的生命诞生而出现,在个体生命终结的时候转化成人类心灵场的一个组成部分。
正因如此,心灵教育是一种人人互育。它有久远的历史,每个人都只是这久远历史中的一环,如果不予重视,就可能从此中断;如果意识到并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就会传之久远。现实的问题是,功利的观念导致心灵不传久矣!有鉴于此,《中学心灵教育(教师用书)》旨在引起各界重视,并提供一个可用的支架,蒂助教师实施心灵教育,以期培养出更多心灵健全的人。
第一单元 大干世界我做主
第二单元 明辨是非做真人
第三单元 追求真相,独立思考
第四单元 做情绪的主人
第五单元 让心灵归于宁静
第六单元 天生我材必有用
第七单元 朋友知多少
第八单元 男孩女孩
第九单元 相亲相爱一家人
第十单元 善结人缘
第十一单元 关爱自然,保护环境
第十二单元 借你一双慧眼
第十三单元 打破常规,放飞思维
第十四单元 远离不良嗜好
第十五单元 良言逆耳利于行
第十六单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第十七单元 心中常存责任感
第十八单元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第十九单元 共建心灵家园
第二十单元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第二十一单元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第二十二单元 勇于创新,追求卓越
第二十三单元 创造幸福生活
第二十四单元 生命不只属于我自己
1.教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角度
“提出问题的角度”是一种经验性知识。学生在学习提出问题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实践不断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回顾总结”,使学生能够掌握“从哪些方面来提出问题”,在以后“提出问题”的学习活动中,能够针对有关的内容去认真思考,提出问题。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给并训练学生提出“因自己现有知识经验以及能力不能理解的词句;生僻的不理解的词句;因有转义、比喻义、引申义、特定环境义而不能理解的词或句;重点词句的作用及它们的联系(为什么这样写、这样说?);句子间、段落间、句段与篇章间的联系;写法上的独特作用;内容与中心的关系;怎么样弄懂、怎么样解决某个问题(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自己已有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与文章内容的冲突”等。
数学教学中训练学生从以下角度提出问题:“应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时的困难;在发现或认识新的规律之后追问为什么;在观察操作的基础上,针对现象提出有关道理、规律方面的为什么;在理解掌握新知识后与已有知识、经验相比较提出知识的联系、区别的问题”等等。
在自然教学中,训练学生“针对自然现象提出有关道理方面的为什么;针对实验操作时观察到的现象提出有关道理、规律、结论与现象的关系、不同的实验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方面的为什么;应用已有知识解释新现象、新问题时,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等。
2.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的能力与意识”的专项培养
(1)采用恰当的手段把学生引向积极主动求知探索的学习活动,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训练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2)在训练学生提问的最初阶段,当学生还不会提问时,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去阅读、观察、分析、比较,由教师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产生并提出问题。
(3)从“让学生把任何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人手进行提出问题的习惯与勇气的训练,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任何提问都给予热情的鼓励,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的学习品质。
(4)注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认真比较、区分异同的学习品质。在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专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作为一项重要的目标,抓住一切机会进行严格的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