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文学经典:清诗》是一本关于清诗及清诗故事的通俗类读物。分七个主题:“遗民悲歌,易代绝响”“无端文祸,起于萧墙”“乱世红颜,巾帼佳人”“奇人异士,怪事趣闻”“文坛名流,科场铩羽”“气真情真,意真趣真”“乾隆朝三大名臣”“笔花四照,侧帽风流”,以故事为切入点,通过一个个故事,粗线条地、通俗地将清诗故事介绍给读者。《故事里的文学经典:清诗》主要收录了杨廷枢、吴钟峦、钱谦益、柳如是、纳兰性德和纪晓岚等的故事和经典作品,以及关于对亡国情感的阐发,文人之间的交游酬唱等经典作品。
“故事里的文学经典”从明清两朝的众多词作之中,选取一些名家的经典之作,以故事为切入点,运用文学的笔法,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故事将“经典”介绍给读者。《故事里的文学经典:清诗》语言幽默风趣,追求寓教于乐。《故事里的文学经典:清诗》,语言幽默风趣,追求寓教于乐。
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曾说:
立身以求学为先,求学以读书为要。
欧阳修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认为人生如果要有一番作为,就要努力求学读书。干余年过去,时至今日,立志向学,勤奋读书,教育强国,已经形成社会共识。然而读什么书,如何读书,依然是许多人困惑和思考的问题。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又说“好书不厌百回读”,所谓的好书、有益的书,应该指的是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何谓经典?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在《获得教养的途径》中认为,经典作品是“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人文学科都有各自的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诸如“哲学经典”、“史学经典”、“文学经典”等等。范仲淹曾经说过:“劝学之要,莫尚宗经。宗经则道大,道大则才大,才大则功大。”(《上时相议制举书》)儒家把《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尊为“六经”,文人学士研修经典的目的是为了经世致用,“六经之旨不同,而其道同归于用”。“故深于《易》者长于变,深于《书》者长于治,深于《诗》者长于风,深于《春秋》者长于断,深于《礼》者长于制,深于《乐》者长于性。”(陈舜俞《说用》)范仲淹与其再传弟子陈舜俞都是从造就经邦济世的通才、大才的角度论述儒家经典的。但古人研读经典,由于身份不同、目的不同,取径也不尽相同。郭绍虞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指出:“古文家、道学家和政治家一样的宗经,但是古文家于经中求其文,道学家于经中求其道,而政治家则于经中求其用。”
就文学经典而言,文学经典指的是具有深厚的人文意蕴和永恒的艺术价值,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反复阅读、欣赏、接受和传承,能够体现民族审美风尚和美学精神,具有广阔的阐释空间和当代存在性,能不断与读者对话,并带来新的发展,让读者在静观默想中充分体现主体价值的典范性权威性文学作品。“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论。”(刘勰《文心雕龙·宗经》)
由于经典之作要经历时间和读者的检验,所以经典作家、经典作品经典化的过程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读者和作家一起赋予了经典文学的经典含义。即就宋词而言,词体始于隋末唐初,发展于晚唐五代,极盛于两宋。但在宋代,词乃小道,不登大雅之堂,终宋一代,宋词从未取得与诗文同等的地位。欧阳修在《归田录》中曾记载:
钱思公(惟演)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唯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读小词。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虽然欧阳修之意在赞扬钱惟演好读书,但言及词则日“小词”,且小词乃上厕所所读,则其地位可知。即就宋代词坛之大家如苏轼,在被贬黄州时,为避谤避祸,开始大量作词;辛弃疾于痛戒作诗之时从未中断写词的事实,也可略知其中信息。直至后世的读者研究者,越来越感知和发现了词体的独特的魅力——“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王国维《人间词话》),才把词坛之苏辛,视如诗坛之李杜,赋予了宋词与唐诗相提并论的地位。
其他文体中如元杂剧之《西厢记》、章回小说之《水浒传》,也曾被封建卫道士视为“诲盗诲淫”之洪水猛兽而遭到禁毁,但名著本身的价值、读者的喜爱和历史的检验,奠定了它们经典之作的地位。
在一些经典作品经典化的过程中,读者甚至参与了经典作品的创作。李白的《静夜思》就是一个典型的个例。从文献学的角度看,宋代刊行的《李太白文集》、《李翰林集》中《静夜思》的原貌为: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当代著名学者瞿蜕园、朱金城、安旗、詹瑛所撰编年校注、汇释集评本《李太白集》也全依宋本。但从明代开始,一些唐诗的编选者(读者)开始改变了《静夜思》的字句,形成了流行今日的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所以,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和历代无数读者检验而存圈至今的中华文明宝库中的经典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精神智慧的结晶。那么,在大力弘扬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阅读自《诗经》、《楚辞》以来的文学经典?古人的一些经典之作和经典性论述可以为我们借鉴。
横看成岭侧成蜂,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苏轼在元丰七年四月,自九江往游庐山,在山中游赏十余日之后所写的《题西林壁》诗。一生好为名山游的苏轼,在畅游庐山的过程中,庐山奇秀幽美的胜景,让诗人应接不暇。苏轼于游赏中惊叹、错愕,领略了前所未有的超出想象的陌生的美感。初入庐山,庐山突兀高傲,“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移步换景,处处仙境,诗人喜出望外,“自蕾忆清赏,初将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庐山幽胜美不胜收,于是诗人在《题西林壁》这首由游山而感悟人生的诗作中,寄寓了发人深思的理趣。苏轼之后,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诗作给予人们的启悟。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
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而苏轼的《题西林壁》正是诗人对于人生对于庐山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的带有特有的东坡印记的智慧之作。古往今来,向往庐山,畅游庐山的游人难以数计,而神奇的庐山给予游人的感触各有不同,何以如此呢7因为万千游客,虽同游庐山,但经历不同,观赏角度有别,学识高下不一。游赏目的异趣,他们都领略的是各自心目中的庐山,诚所谓“横看成岭侧成蜂,远近高低各不同“。也正如钱钟书《谈艺录》中所说:“盖任何景物,横侧看皆五光十色;任何情怀,反复说皆千头万绪。非笔墨所易详尽。”所以,换个角度看世界,世界会更加丰富多彩;换个角度看人生,现实人生就会更具魅力i换个角度读经典,你会拥有你自己的经典,经典会更加经典。
干江有水干江月,千江水月各不同。古今中外的许多经典作家正是以独特的眼光观察大干世界,以独到的思维角度思考人生,以生花妙笔写人叙事,绘景抒情,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创造出一部部永恒的经典。“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其要因之一就是经典作家能够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眼光独到,视点独特,思想深邃,能发前人之所未发。即以被称为“拗相公”的王安石为例,作为勇于改革的政治家,思想深刻的思想家,他的诗、文、词创作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四川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的《宋文选·前言》中说:
王安石的文章大都是表现他的思想见解,为变法的政治斗争服务的,思想进步故识见高超,态度坚决故议论决断。其总的特色是在曲折畅达中气雄词峻。议论文字,无论长篇短说,都结构谨严,析理透辟,概括性强,准确处斩钉截铁,不可移易。
这一段话是评价王安石散文风格的,用来概括他的诗词特色也颇为恰切。王安石由于个性独特,识见高超,所以喜欢做翻案文章。他的这一类作品不是为翻案而翻案,而是确有独到深刻的见解,其《读史》、《商鞅》、《贾生》、《乌江亭》、《明妃曲》均是如此。即以其《贾生》而言,司马迁《史记》有《屈原贾生列传》,对贾谊的同情叹惋之意已在其中。李商隐因自己人生失意,对贾谊抑郁失意更为关注,其《贾生》诗日: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首咏史诗在切入点的选取上颇为独到,在对贾谊遭际的咏叹抒写之中,蕴含着深沉的政治感慨和人生伤叹,而这种感慨自伤情怀颇能引起后世怀才不屋之士的情感共鸣,给予了高度评价。但王安石评价历史人物的着眼点则跳出了个人人生君臣遇合的得失,立足于是否有用于世有助于时的角度,表达了独特的“遇与不遇”的人生价值观。遇与不遇,不在于官场职位的高低,而在于胸怀谋略是否得以实行,是否于国于民有益: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以人况己,以古喻今,振聋发聩,这样的诗作才当得上“绝大议论,得未曾有”的美誉。无论是回首历史,还是关注现实,抑或是感受人生,往往因作者的视角不同,立场观念有别,而感发不一,所写诗文,各呈异彩。
但是我们在阅读体验中还发现了一些很有趣的现象:读者有时所欣赏的并不是作者的得意之作,而有时候作者所自珍的,读者却有微词。欧阳修《六一诗话》有这样一段文字:
晏元献公文章擅天下,尤善为诗,而多称引后进,一时名士往往出其门。圣俞平生所作诗多矣,然公独爱其两联,云“寒鱼犹著底,白鹭已飞前”,又“絮暖觜鱼繁,露添莼菜紫”。余尝于圣俞家见公自书手简,再三称赏此二联。余疑而问之,圣俞日:“此非我之极致,岂公偶自得意于其间乎?”乃知自古文士不独知己难得,而知人亦难也。
欧阳修这种阅读体验不止一端,刘敏《中山诗话》记载:永叔云:“知圣俞者莫如某,然圣俞平生所自负者,皆某所不好。圣俞所卑下者,皆某所称赏。”于是也感慨知心赏音之难。
正因为知心赏音之难,所以古人强调阅读欣赏应该知人论世。于是了解探究历史,就有“纪事本末”类的系列著述。阅读欣赏诗词,即有《本事诗》、《本事词》、《词林纪事》、《唐诗纪事》、《宋诗纪事》、《明诗纪事》、《清诗纪事》等著作;阅读唐宋散文,也有《全唐文纪事》、《宋文纪事》之类的著述。对于读者而言,这些著述有助于我们由事知史,由事知人,进而由事知诗,由事知词,由事知文;或者说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相关诗、词、文的深入了解。正是从这个视点出发,出于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兰州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故事里的文学经典”、“故事里的史学经典”、“故事里的哲学经典”(统称为“换个角度读经典”)系列丛书,同样出于历史使命感,我们愉快地接受了“故事里的文学经典”系列的撰写,首批包括《故事里的文学经典之唐五代词》、《故事里的文学经典之唐文》、《故事里的文学经典之宋文》、《故事里的文学经典之北宋诗》、《故事里的文学经典之南宋诗》、《故事里的文学经典之元曲》、《故事里的文学经典之唐诗》、《故事里的文学经典之宋词》。
当凝聚着丛书的策划者和撰著者共同心血的著述即将付梓之际,我们为和兰州大学出版社这次愉快的合作感到由衷的高兴,因为共同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出好书就成为我们共同的意愿,所以撰写以至出版的一些具体问题,就很容易通过沟通达成一致。参与丛书撰写的同仁均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科研工作,怎样让经典文学作品走出大学的讲堂,走向社会,走向户,是我们长期思考的问题;而由学者在一定研究基础上撰写的,面向更为广大的读者群的融学术性的严谨和能给予读者阅读的知识性、愉悦性则是出版社策划者的初衷。合作的愉快也为下一步自汉魏至明清诗、词、文部分的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由“本事”或者说由“故事”入手诠解阅读文学经典是我们的共识。
那些与诗、词、文密切相关的“本事”,在古典文学名篇佳作的赏鉴研读中,主要是指与相关作品的创作、传播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有关的“故事”,抑或是趣事逸闻,其本身就是最通俗、最形象吸引读者的“文学评论”,许多流誉后世的名篇佳作,几乎都伴随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或传说。这些故事或发生于作家写作之前,是为触发其写作的契机,所谓“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或是出于一种自觉的责任感使命感,“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有些诗文本身就在讲故事,史传文学本身就与后世小说特别是传奇小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唐宋散文中的一些纪传体散文名篇诸如《张中丞传后叙》、《段太尉逸事状》、《杨烈妇传》、《唐河店妪传》、《姚平伸小传》等颇具小说笔法。即如范仲淹之《岳阳楼记》,王庭震《古文集成》中也记述说:
《后山诗话》云:“文正为《岳阳楼记》,用对语说时景,世以为奇。
尹师鲁读之,日:‘传奇’体耳!”《传奇》,唐裴铡所著小说也。
有些诗歌也是感人的叙事诗,在很多读者那里了解的苏小妹的故事,只是民间的传说,得之于话本小说《苏小妹三难新郎》、近年新编的影视作品《鹊桥仙》等。人们出于良好的心理愿望,去观看欣赏苏小妹和秦观的所谓爱情佳话,让聪明贤惠的苏小妹和苏轼最得意的门生秦观在虚构的小说、戏曲、影视作品中成就美好姻缘,而不去考虑受虐病逝于皇{=占四年(1052)的苏洵最小的女儿、苏轼的姐姐八娘,和出生在皇韦占元年(1049)的秦观结为秦晋之好是根本不可能的!而苏洵的《自尤》诗即以泣血之情记述了爱女所嫁非人,被虐致死的锥心之痛。但长期以来,由于资料的散佚,一些研究苏轼的专家对此亦语焉不详,台湾学者李一冰所著《苏东坡新传》即日:
苏洵痛失爱女,怨愤不平,作《自尤》诗以哀其女(今已不传)。
我们依据曾枣庄先生《嘉祜集笺注》收录了《自尤》诗并叙,并未多加诠释,因为诗作本身就为我们含悲带愤地讲述了一个凄惨的八娘的短暂的一生的悲剧故事。苏小妹不是一个传说!
当然,也有一些故事发生在诗作传播之后,如《舆地广记》和《艇斋诗话》都记载,苏轼“为报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传到京城,章悸认为东坡生活快活安稳,于是又把诗人贬到海南。但是不论诗人是直书其事,还是借史言事,是因事论事,还是即事兴感,与诗作相关与诗人遭际相关的故事,都有助于我们对经典诗文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去读解诠释。
在“换个角度读经典”系列丛书之“故事里的文学经典”(第一批)将要出版发行之际,我们对兰州大学出版社的张仁先生、张映春女士为之付出的大量心血和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表示由衷的感佩;对兰州大学文学院党政领导班子,特别是张炳成同志对于丛书的写作出版自始至终的关注支持深表感谢。同时,由于切入角度不同,对于相关诗、词、曲、文名篇的诠解也仅是我们的一得之见,所以我们热望广大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愿读者诸君和我们一起愉快阅读经典的同时,换个角度,读出我们各自心目当中的经典。
庆振轩
二○一三年八月于兰州
遗民悲歌易代绝响
且共开颜倾浊酿,不须滴泪忆当年
——林茂之的万历铜钱
任他霹雳眉间过,谈笑依然不转晴
——钱邦芑剃头拒官
谁无生死终难避,各有行藏两不如
——阎尔梅《答陈百史》
正气千秋应不散,于今重复有斯人
——杨廷枢绝命诗
凤凰不来兮我心悲,抱琴而死兮当告谁
——狂人邝露抱琴亡
只因同志催程急,故遣临行火浣衣
——吴钟峦绝命诗
旧时日月湖边路,诗酒于焉不再逢
——黄宗羲写诗悼亡友
人生何用读五车,但须一识忠孝旨
——甄山士自埋绝食
八千子弟封侯去。唯有虞兮不负心
——贫狂杜浚讽降臣
西京甲观论新乐,南国丁年说故侯
——新乐小侯刘文熠
身贱心难诎,名传义益高
——有气节的平凡人
越王自爱看歌舞,不信西施肯献吴
——西施山戏占
冤死不必悲,所悲在国事
——方其义怒讽弘光帝
偶闻乡语便成悲,穷海田园忆昔时
——《人自故园来凄然相对而作》
无端文祸起于萧墙
胡儿尽向琵琶醉,不识弦中是汉音
——冯舒自大招祸端
一代文童亡左马,千秋仁义在吴潘
——庄氏史狱
清风虽细难吹我,明月何尝不照人
——一个穷书生引发的文字狱案
乱世红颜巾帼佳人
美人小金山麓住,寒芒夜湿寒窗雾
——李成栋反清为红颜
长秋手持黄纸檄,才人诏选填宫掖
——宁德公主之谜
利刃怀满身,欲切奴为脯
——王妃骗清兵葬夫
曾唱阳关洒热泪,苏州寂寞好还乡
——冒襄与小宛的凄婉爱情
尝得聘钱过二万,哪堪重论绛纱灯
——寇白门一诺万金
榜枝歌阑仍秉烛,始知今日是同舟
——钱谦益和柳如是的爱情故事
奇人异士怪事趣闻
与君化作鸳鸯鸟,岳水吴山祗共飞
——妻子化鹤唤夫归
望帝思君君未归,啼尽赣江寒食雨
——彭孙贻千里寻父
南渡三疑案
——《假亲王》《假后》《假太子》
似士不游庠,似农曾读书
——卖米诗人周青士
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
——刑场作诗意双关
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
——金农巧对解入围
我本西方一衲子,缘何落在帝王家
——崇信佛教的顺治
一片一片又一片
——乾隆皇帝吟雪诗
一江明月一江秋
——十个“一”的七绝诗
等闲不敢开窗看,恐被风吹入太湖
——塾师作诗讽主子
借问东邻肖西子,何如秀才学王轩
——痴人秀才寻西施
文坛名流科场铩羽
顾此新旧痕,而为悠忽戒
——李渔种树题诗
年年文战垂翅归,岁岁科场遭铩羽
——蒲松龄艰辛的科考路
气真情真意真趣真
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年郑板桥
——拟把疏狂图一醉
才高涌出笔花春,韵自天然句自新
——风流班首袁子才
乾隆朝三大名臣
只因觅食归来晚,误入羲之蓄墨池
——幽默学士纪晓岚
归时昏眼如经见,竹马斑衣总断肠
——多面孔的和坤
卧似心字缺三点,立如弯弓少一弦
——刘墉“罗锅”称号的由来
笔花四照侧帽风流
一生一世一双人
——纳兰性德的一世两情
一骑传笺朱邸晚,临风递与缟衣人
——龚自珍与西林春的绯闻风波
参考文献
《故事里的文学经典:清诗》:
清初诗文家阎尔梅(1603—1662年),字用卿,号古古,因生而耳长大,色于面,所以又号白耷山人。他为人清高,从不轻易与人交游,对陈百史却是青眼有加。而且阎尔梅认识陈百史时,陈还只是一个落魄书生。
一次阎尔梅外出游历,回来的路上恰遇大雪封山,只好暂住在山林间一所破败的小寺庙里。一夜寒风呼啸,第二天天还未亮就听见院子里有塞塞搴搴的读书声,阎尔梅心想:这昏天暗地的怎么会有人起这么早读书呢?于是披衣出门,准备到院子里看个究竟。只见院角的一株老梅树上挂着一盏酥油灯,一个青袍书生正举着一本书站在冰天雪地之中,此人正是陈百史。
陈百史见有人出来,连忙拱手让礼,说道:“不知兄台也借住在此,扰了兄台好梦,还望见谅。”阎尔梅拱手回礼。交谈一番过后,得知陈百史本打算进京赶考,因路费一直没着落,不得已才困顿于此。在以后的几天里,两人就在这残破的小院中煮酒论诗,谈天说地,好不尽兴。当时阎尔梅已经是“复社”巨子,在文坛上小有名气,而陈百史只是个无名书生,可他并没有因为两个人身份上的差距显得拘谨不安。阎尔梅看这书生衣着朴素谈吐却不凡,待人接物进退有度,不卑不亢,不由心生好感。再看陈百史平时的诗文作品,更是赞赏有加。临别的时候,阎尔梅将身上所带的银子全都赠予陈百史做路费,并鼓励他说:“以您的才华。一定能高登巍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