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白诗传》是为唐代大诗人李白(字太白)撰写的一本传记。传记以李白诗文为纲,发掘诗文意蕴,探究诗人心迹,通过对诗文的深入解读,展示李白一生的思想历程与创作历程,再现盛唐时代歌手的悲喜人生。行文诗传结合,引人入胜,携手读者登堂入室结识太白其人其诗,感受诗人的梦想与追求、欢乐与悲愁,领略诗作的情思根由、意象蕴含。是一本雅俗共赏的读物。
《李太白诗传》以李白诗词为主线,详细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资料,还原李白创作背景,透视李白人生轨迹,感悟李白心路历程,品味李白诗文意境。
金涛声,宁波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传播系主任、《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主编等职。曾兼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理事、宁波文化研究会会长等社会职务。长期从事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有著述十馀种(含合著),李白研究方面有《李白资料汇编(唐宋之部)》两册(中华书局2007年出版)。
一、蜀中修业
二、东游吴越
三、憩迹安州
四、长安追梦
五、漫漫求索
六、东鲁寻路
七、待诏翰林
八、迷惘苏醒
九、北上幽州
十、南下宣城
十一、奔亡避乱
十二、志扫胡尘
十三、长流夜郎
十四、天夺壮心
十五、传承风雅
参考文献
后记
《李太白诗传》:
一、蜀中修业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晚归带樵随。看云客依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别匡山》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一千多年来人们习惯以字敬称他。
匡山,是李太白青少年时代读书修业的地方。在太白故乡四川省江油市有小匡山和大匡山。小匡山位于离江油市十二里的让水河边,在让水乡境内。大匡山距江油市三十多里,在大康镇境内,又名大康山,那是北宋时为避赵匡胤讳而改的名称。太白小时候先在小匡山读书,稍长后转到大匡山修业。小匡山、大匡山都有太白读书台。太白在大匡山大明寺读书修业前后有十年之久。匡山,是哺育太白成长的摇篮。
关于太白小时候读书的情况,在当地流传着一些故事传说。太白开始读书的时候,曾因贪玩而逃学。
他到小溪边玩耍,碰到一位老妪在一块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惊奇地问:“磨铁杵干什么呀?”老妪说:“我要把它磨成一根针。”太白不解:“这么粗的铁杵,怎么能磨成针?”老妪自信地说:“只要功夫深,铁杵一定能磨成针。”听了老妪的话,太白一琢磨,感到很有道理:做什么只要有恒心,总有一天会成功。于是他赶快回去读书,不再贪玩逃学。还有一个传说:太白家住在阴平古道旁,商旅往来,人声嘈杂,影响太白静心读书。他的父亲就把他送到离家十多里的小匡山上,让他安心读书。太白进山之后,不仅白天读书,而且夜晚还要点灯学习,烛火通宵不灭。每到夜晚,人们都能在山周围几十里地内望见山上的灯光。因此,小匡山当地人又称为“点灯山”。
这些都是故事传说,然而故事传说能够代代流传,想必不是平白无故,而是事出有因的。
关于青少年时代读书的真实情况,太白在自己的诗文中多有记述。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
太白五岁这一年,是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他随父亲从西域来到蜀中,定居于剑南道绵州昌隆县(唐玄宗时改名昌明县,五代时又改名彰明县)青廉乡(今江油市青莲镇)。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诞生在西域碎叶城(当时属于唐安西都护府管辖,今吉尔吉斯坦托克马克附近),那是因为他的祖先在隋末大乱时迁徙到西域,直到他父亲因为避难避仇才携家人蜀,回到内地定居。
太白父亲李客回蜀中定居以后,首先想到的是让儿子接受汉族传统的教育。“五岁诵六甲”,是说太白五岁时开始启蒙识字计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太白从十岁起,就阅读先秦诸子百家的文化典籍,初步了解黄帝以来的华夏历史文化,广泛汲取百家的思想养料。他经常沉溺于经典书籍之中,不断地练习写作诗赋,从小养成了勤奋读书、写作的良好习惯。
太白从小开始学习作诗。有一次家人带他上楼,问他能否作一首诗,他应声吟得绝句一首: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上楼诗》这首诗,语浅意新,意落天外,初显了太白少时不同凡响的才思。直到成年以后,他对这首少作还甚感满意,游舒州峰顶寺时,作为登高观感把该诗第一句应景改为“夜宿峰顶寺”,挥毫将全诗题写于寺院墙壁上,字写得豪放可爱。宋人周紫芝《太仓秭米集》与《竹坡诗话》、邵博《邵氏闻见后录》、赵德麟《侯鲭录》都记载了这件事。
太白小时候还开始学习写作辞赋。他在《秋于敬亭送从侄专游庐山序》中说:“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太白父亲从小让他诵读司马相如的辞赋,他非常崇敬这位前辈乡贤,把其人其赋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他学习写作辞赋就是从模仿做起。他以《文选》为范本,对一篇辞赋一次又一次模仿写作,不如意的都付之一炬,只留下《恨赋》、《别赋》。在流传的《李太白文集》中,尚存《恨赋》一篇。清代王琦注释《李太白文集》时,批评太白《恨赋》段落句法,完全模拟江淹《恨赋》,似乎有些苛求。学习写作从模仿起步是人皆如此的,像太白这样的天才也不例外。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刻苦的学习和训练,太白到十五岁时,就自豪地宣称“作赋凌相如”了,这说明此时他的写作开始进入创新阶段,有了敢与一流文豪比拼的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