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心血管疾病在美国是主要的致死原因。、目前已有证据显示,D型人格——特征为慢性焦虑、抑郁和负面情绪,是心血管疾病复发和早死的危险因素。在其他专业领域,临床医生可以获得以行为治疗为基础的资料,但对于心脏专业领域的临床医生而言,这些资料则几乎没有。
《心脏减压疗法:心脏病患者的行为干预》提供了行为心脏病学的概览,并深度聚焦关键细节。这一领域的专家探索心律失常、心内装置、心力衰竭和心脏移植患者的心理问题,并将疾病与心理特征(如悲观和工作负荷)联系起来。主要治疗方法(如应激管理和戒烟)以及新的干预方法(如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疗法和以人格为基础的干预手段)在书中均有透彻探讨,并全面呈现哪些奏效,哪些有前途。这些课题包括:
●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心理挑战
●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治疗
●D型人格患者的干预
●管理心脏病患者的睡眠问题
●心脏病患者的运动疗法
●行为心脏病学的整合治疗模式
《心脏减压疗法:心脏病患者的行为干预》帮助临床医生和临床心理学家、护士和相关专业人员向心脏病患者提供行为治疗,提供独特的实践理念和临床实例资料,以满足对此类文献不断增长的需求。
20世纪80年代早期,我还是心理学专业在校大学生的时候,得到了一份兼职工作,在一个忙碌的心脏病诊所当医疗助理,负责做心电图和给患者做踏车运动试验。即使是一无所知的大学生,如我,也会明显感觉到大部分患者的心理往往受到心脏病发作的负面影响。几年以后,当我申请研究生院时,偶然发现健康心理学这个新的研究领域,当即申请,希望在理解心脏与心理的关系上做好学术上的必要准备。
大概10年过去了,我获得博士学位,却发现在临床健康心理学领域根本没有招聘广告。在一个心脏中心,我逐渐研发了一系列健康行为方案。开始时是应邀研发一个戒烟方案,不久后,又把临床服务推广到关注心脏病患者的焦虑、沮丧、调节等一系列心脏病诊断中。20世纪90年代,在心脏心理学领域几乎没有资料可查。今天,越来越多的书籍专门聚焦心脏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在实践科学上取得了不少成就,而且有很多培训机会。关注行为心脏病学的临床医生和研究团体遍及全球,在广度和深度上也有所增长。就实践领域来说,临床医生们一再表示,急需那些临床研究还远未涉及的实践领域的课题资料。
第1部分 心脏病的心理学挑战
第1章 导论
第2章 应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心理学挑战
第3章 心搏骤停:患者的生物心理社会治疗方法
第4章 心房颤动:患者的生物心理社会治疗方法
第5章 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干预
第6章 精神症状、人格特质和Takotsubo综合征:临床思考
第7章 心脏移植患者的心理问题
第2部分 心脏病患者的心理干预
第8章 焦虑和抑郁: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第9章 D型人格干预措施
第10章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减压疗法
第11章 冥想和瑜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疗效
第12章 心脏病患者的工作应激和超负荷工作
第13章 心脏病患者睡眠障碍的处理
第14章 心脏病患者的运动疗法
第15章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戒烟方法
第16章 心脏心理学进展:计算机化治疗
第17章 行为心脏病学:向整合治疗模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