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心理课》包括《理论与实务篇》和《专题与教案篇》两大部分。《理论与实务篇》含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导论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务,重点阐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概述与理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过程、技巧策略与评价,分析了教材编写的依据并介绍推荐了实用的教材。《专题与教案篇》则着重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包含的八大专题(生命意识、生活适应、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学习发展、青春健康、自我认识、生涯发展)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提供了相应的可借鉴的优秀教案。通过《怎样上好心理课》的阅读和使用,将有利于教师自我的学习和提升、观念的更新和把握;将有利于教师对加深心理课的理解,清晰明白心理课的构架与内容体系,提升心理课的质量和效果;将有利于教师熟悉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提高心理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将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心理辅导活动的意图和目标,规范操作提供的各种活动和游戏。
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推进,心理辅导教师作为一支重要的专业队伍正在逐步形成和发展。由于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80年代中期,经历了30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教育、卫生系统等专业机构的积极探索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推进,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同国外发达国家、乃至台湾地区相比,我们学校心理辅导老师的专业化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一方面是职前专业训练体系不完善,国内目前高校设立的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学校心理学专业方向的历史还不长,专业课程和专业训练也不尽成熟,致使进入学校的心理学背景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先天不足;另一方面职后继续教育与督导体系不完善。在美国或者台湾,一个新手心理咨询师做临床个案时需要接受资深心理师的督导,而在国内特别是中小学心理辅导老师接受督导的机会少之又少。这与广大中小学心理辅导老师对专业的高度热情和强烈学习愿望又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目前,各种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专业书籍琳琅满目,使读者目不暇接。但是结合本土实践的学校心理辅导操作手册尚不多见。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副总编凌玲数次和我商议,可否为一线的中小学心理老师、班主任写一套既有专业性又有操作性的心理辅导丛书,并委派宁嘉炜、张蕊编辑前来策划丛书编写方案。
学校心理辅导老师主要任务是: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学生个别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与运作等等。据此,丛书编写分为四本:《怎样上好心理课》、《怎样做好个别辅导》、《怎样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怎样运作学校心理辅导室》。
《怎样上好心理课》,以学生成长为主线,组成八个专题模块,包括生命教育、生活适应、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学习发展、青春健康、自我认识、生涯发展。从专题解读和教案分享两方面,对心理健康课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了梳理、分析,给广大心理辅导教师提供教学指导意见。
《怎样做好个别辅导》,在简要介绍个别辅导的基本程序和注意要点之后,将中小学生常见心理困惑的辅导按照专题分章讨论,具体包括:自我与人格辅导、情绪辅导、学习心理辅导、青春期心理辅导、人际关系辅导、行为问题辅导和青少年危机辅导。结合具体个案,与广大读者分享对中小学生个别辅导的经验。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介绍了中小学开展的各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活动,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活动周、小组辅导、心理社团、心理剧、朋辈辅导等。对中小学如何开展学校心理辅导活动进行了分析探讨,并给读者提供了具体的学校心理辅导活动案例和具体操作方法。
《学校心理辅导室运作》,介绍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的规划、建设使用和制度建设;学生心理测评和心理档案管理;以及学校心理辅导伦理。目前各地许多中小学都建有心理辅导室,但是如何发挥心理辅导室的功能,使之成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为读者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的实例和建议。
这套丛书的共同特点是融科学性、专业性与实践性、通俗性于一体。它是为广大中小学心理老师提供了辅导理论和实践的桥梁。一是把心理辅导的理论通过案例、课例转化为心理辅导老师可以实操的手册。二是参与丛书编写的人员大多数是来自一线的心理辅导老师,通过丛书撰写对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以理性提升,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丛书得以出版,感谢丛书编委会的各位老师和参与各册撰写的各位老师,也感谢凌玲副总编,宁嘉炜、张蕊编辑,她们为本丛书的出版付出了很多辛劳。
希望丛书的出版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也希望大家多提意见,以便今后不断修改与完善。
理论与实务篇
第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导论
第一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概述
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理论基础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论分析
第二章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务
第一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组织
教学准备要八要素
教学进行三环节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掌握的重要技巧
提问的要求与技巧
反馈的要点与方法
引导分享反馈的三步曲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优化教学策略的建议
要重视宽松和谐课堂氛围的营造
要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动”起来
要重视现场生成
要把握操作的“三要四重”
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的范围和原则
评价目的
评价范围
评价原则
二、课程评价的指标
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内容的适切
教学方法的实效
教学效果的显现
教学能力的体现
三、课程评价要注意的问题
不论成败,只讲得失
多元互动,集思广益
突出重点,注重过程
第三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
心理辅导活动课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学科融合
二、心理建教育课程教材的编写
教材编写的依据
各学段教材要把握的内容
三、《学生心理辅导指南》教材介绍
专题与教案篇
第三章 生命意识
第一节 专题解读
知识链接
学情分析
目标与内容
温馨提示
第二节 教案分享
小学:生命的四季
初中:成长的色彩
寄不出去的信
高中: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
审美
直面死亡
参考资料
第四章 生活适应
第一节 专题解读
知识链接
学情分析
目标与内容
温馨提示
第二节 教案分享
小学:不要不理财
初中:精明一族反击战
时间银行
高中:走进E时代
责任与担当
参考资料
第五章 人际交往
第一节 专题解读
知识链接
学情分析
目标与内容
第二节 教案分享
小学:问候变奏曲
言语有温度
初中:人际财富
解开千千结
高中:有效沟通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参考资料
第六章 情绪管理
第一节 专题解读
知识链接
学情分析
目标与内容
温馨提示
第二节 教案分享
小学:有趣的表情
情绪电梯
初中:面对心中的暴风雨
你选择做哪只狐狸?
高中:耶,我是EI高手
幸福的理解
参考资料
第七章 学习发展
第一节 专题解读
知识链接
学情分析
目标与内容
第二节 教案分享
小学:上课这回事
会拐弯的毛毛虫
初中:我往哪里去
由回形针想到的……——激发创作力
高中:由“没时间”到“花时间”——我的时间容器
记忆的奥秘
参考资料
第八章 青春健康
第一节 专题解读
知识链接
学情分析
目标与内容
第二节 教案分享
小学:身体红绿灯
初中:好奇进行曲
花开的声音
高中:爱,你准备好了吗?
理“性”青春
参考资料
第九章 自我认识
第一节 专题解读
知识链接
学情分析
目标与内容
温馨提示
第二节 教案分享
小学:我的千万种可能
初中:这就是我
我,精彩!
高中:特别的黑点
遇见自己,从心出发
参考资料
第十章 生涯发展
第一节 专题解读
知识链接
学情分析
目标与内容
温馨提示
第二节 教案分享
小学:我的老爸是个“神话”
初中:同学,去哪儿?
感受职业
高中:与未来有约——职业心理辅导篇
梦想与人生规划
参考资料
《怎样上好心理课》:
(四)要把握操作的“三要四重”
1.注意“三要”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总结多年来众多教师执教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认为,要提高心理课的实效,首先要注意“三要”:
(1)目标的确定要清晰、具体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和核心,要适应时代需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状况。制定目标要做到切入口小,这样才会具体,才能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得以贯彻和达成。目标要少而实,如过多过空,会导致“赶任务、走过场”,更会形成无中心、无主题的情况。
(2)内容的选择要适宜、贴切
依据教学目标选择相应内容,求精勿滥,体现适应性、针对性、即时性和有效性,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亲近学生的心灵,让其产生亲切感、兴趣感,从而让学生思维活跃、讨论热烈,提高辅导实效。
(3)教学的形式要适合、多样
形式并不是越新颖越好、越离奇越好、越“花”越好,同样要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吻合学生的需求和喜好。教师可采用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游戏、竞赛、角色扮演等活动为主要手段,强调全员性参与和体验性学习,注意动静相宜,把握好节奏和形式的变化,以避免学生因单调而感到乏味。
2.注意“四重”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操作还要注意“四重”。
(1)重感受,不重教导
学生正在从幼稚走向成熟,他们的认知结构、情感体验、行为方式在不断进行调整、重组、统合,这个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不是单纯依靠外力实现“塑造”“教育”的过程。因而心理辅导的过程不是说教,不是教导,不是灌输;而是情感的体验,心灵的碰撞,让学生在体验感受的过程中,审视自己的内心,反思自我的成长。教师要根据本地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利用学校现有的场地,从发生在学生身边,或学生曾经有过的亲身经历着手选材,设计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切的生活体验中,受到视觉、感觉的冲击,引发深层的思考和提升。教师不对学生作强制性的说理和武断性的要求,而是要抓住契机,注意分寸,及时提出一些有内涵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样”或“不应该怎么样”,力求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重分享交流,不重书面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分享、碰撞,引起学生的分析、判断、选择和提供。老师要把重点放生生之间的交互作用上。团体的交流分享,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群体产生的影响力来调整自己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使学生得到相互的理解和支持,让学生宣泄压抑,重塑自我形象。分享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因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大胆分享自己的想法;善于回应学生的问题,尤其是课堂上生成性的资源和问题;要有教育的机敏性,反应敏捷,善于临场应变,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并作出及时的指导。当然,有时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书面活动的形式也是必要的,但要注意不可用得太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