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是目前规划设计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场景营城”是城市规划领域在中国存量更新阶段,以人为核心,提质生活、转化生态、赋能生产,通过舒适物系统的人性化设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全新技术方法。本书围绕场景营城,介绍了场景理论的来源、全球实践经验及在中国的发展,阐述了场景营城的内涵价值、技术体系、规划方法和实施路径,并通过国内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城市地下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基础理论、设计流程以及典型应用实例,主要内容涉及目前城市地下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热点、主流技术与前沿规划。全书共分八章,内容包括:绪论;城市地下空间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学科基础;城市地下空间数据模型与组织;城市地下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城市地下空间地理信息空间分析;城市
本书在编写上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理念及其对传统城镇体系规划内容的延续和要求,考虑山区特殊条件,采用“理论+方法+案例”模式,以保持山地城镇体系规划内容的完整性、时代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本书共10章,主要包括:绪论,包括山地城镇体系规划背景、概念、研究进展、规划内容及意义;山地城镇体系发展条件综合分析与评价;山地城镇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内外学者有关循环经济的研究成果,对循环经济所涉及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全面
本书引入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市场势力概念,通过逻辑推理构建市场势力影响城市空间规划的研究框架。市场势力主要表征了市场主体在市场中的垄断和竞争程度。市场势力传递到空间上,不仅可以通过分工关系对其他市场主体的吸引,解释企业的空间集聚和扩散现象,还可以衍生出以地租为表征的空间市场势力,解释空间搭便车、空间活化等城市经济现象。本书
本书系统介绍了面向城乡融合发展的中国乡村空间治理理论与实践,阐述了乡村空间治理的理论分析范式,总结了面向城乡关系优化的乡村空间治理实践探索。本书以城乡空间转型与重构问题为线索,尝试将乡村空间治理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路径作为出发点,解构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命题。本书以“多维度”和“多尺度”视角建构了乡村空间治理理论分析框架,从
“城市双修”是2017年由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的对于城市建设指导性理念。本书以15个实际案例为依托,探讨了在实际城乡大型景观设计中,“城市双修”理念的实施原则和方法。本书对这些案例从地域、尺度、设计手段、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等角度进行解读,每个案例包含设计解说、设计图纸、实景照片等,生动地展示项目从策划到实施,再到最
本书中内容分为八个部分,分别是:小微空间改造,社区花园改造,商业街区改造,菜市场改造,城市公园改造,桥底空间、架空层改造,旧厂房、仓库改造,滨水区、港口改造。书中的相关案例和经验能为我国从事城市更新工作的读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感悟。
本书是一本聚焦于城市定量研究领域的FME软件实操性工具书。全书系统梳理了城市研究的基本概况、指标体系、时空数据类型和来源、定量分析模型等内容,阐述了在多源、人本、时空特征的新数据环境下,地理空间分析如何与多专业融合发展,解决城市研究可量化、可视化等问题。对产业分析、土地利用、人口、宜居、遥感、交通、不动产7个应用专题进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空间发展方式的集中体现,是城市发展形式和质量的重要决定因素,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立足于城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并融合对城市规划和城市治理的思考,讨论了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方法与国际经验,中国城市增长与空间扩张,中国城市多中心空间发展,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类型与绩效,中国城市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