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实地调研并结合官方的数据资料对滇西边境片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起与组织成员构成、合作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作用、合作社的内部运营机制及其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合作社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合作社社员的资源禀赋及其参与合作社运营情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为推动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农村的重要体现。在坚持和完善农村集体所有制的过程中,如何探索出多种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推动农村“二次飞跃”和乡村全面振兴,是理论和实践中均需破解的问题。本书从“统”的角度出发,按照“问题剖析—框架设计—实现形式多样化研究”
本书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需求,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典型生态脆弱区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理论问题、科学问题与战略问题,聚焦黄土高原地区,构建种植业生态效率评价理论方法体系,科学核算种植业碳排放强度与生态效率;从黄土高原全域、省域和县域三个层次,探究种植业碳排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乡村人口被吸纳进城市工业体系,发生在乡村之间的迁徙模式被由乡村到城市的迁徙模式所遮蔽。实际上,发生在乡村之间的人口迁徙现象普遍存在,学界和政府部门对这类移民群体的关注较为有限。本书以云南文山迁徙至广东阳江代耕的苗族移民为例,研究其在移居地的文化适应与社会融入情况。研究发现,苗族代耕农能
本书研究华北抗日根据地征收救国公粮的实践形态,展现并诠释陕甘宁、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和山东等抗日根据地在救国公粮征收中的不同面相和复杂性。
本书在对我国现有国土空间治理历程和湖北省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就湖北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空间布局现状、湖北省国土空间治理现状、湖北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空间布局绩效评价、湖北省三生空间均衡的实证分析、湖北省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进展、新时代湖北省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构成要件、湖北省国土空间治理
本书梳理了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成效,总结了我国农业碳排放现状并分析了其国际地位,提出应加强固碳减排探索与实践、全面实施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十大行动”,积极谋划我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战略、技术路径与重大任务,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本书采用全生命周期评估方法,对我国代表性谷物、蔬菜和肉类初级农产品
本书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粮食作物产量与资源利用效率层次差异的研究进展,结合近年来全国生产性调研与多年多点联合试验,以水稻、小麦和玉米为主要研究对象,面向全国三大粮食作物主产区,研究了作物产量与效率层次差异定量解析、关键限制因子、形成机理以及丰产增效技术途径,并结合高产高效与超高产创建实践,系统构建了缩减作物产量和效率层次差
本书旨在从农民合作组织的视角探讨中国的贫困跨越机制,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1978~2018年数据进行实证验证。研究表明:农民合作组织具有包容性、竞争性和益贫性等特征,在贫困跨越过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扶贫主体,又是脱贫载体,也是扶贫协同纽带。从贫困动态演变的视角来看,农民合作组织能够在贫困发生之前帮助贫困边缘农户
本书共分为四大篇章。第一篇是征地冲突的脉络,征地冲突伴随着整个中国城镇化进程,本篇从现实和文献中对征地冲突的不同维度进行梳理,此为本书的研究基础。第二篇是制度适应的逻辑,制度适应对政策分析意味着什么,制度适应的分析框架如何建构,本篇从纵向的政策分析理论线索中搭建制度适应的分析框架。第三篇是地方实践的探索,从两个一手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