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本书运用考古材料,实证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既各具特色又相生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内在气韵和精神品格。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把握中华文明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
《北方民族考古》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主办的集刊,迄今已出版十五辑。本辑内容包括考古新发现、研究与探索、北域撷英、碑铭考释四个栏目,收录论文22篇,以中国北方地区的考古学探索为重心,也包括一些重要境外考古发现的个案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界在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方面的前沿动向
中国壁画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墓葬壁画,一类是宫殿寺观石窟壁画;一在地下,一在地上,各有千秋。作者的前一《观无量:壁画上的中国史》《观我生》聚焦墓葬壁画,以墓葬壁画的解读还原墓主人的生命故事和其背后的时代历史,而《观无量》一书则针对宫殿寺观石窟壁画展开。 观无量,即观照广阔无量之世界。中国的宫殿寺观石窟壁画如浩瀚之
本书是对罗通山城2007~2009年考古发掘工作成果和2010~2012年罗通山城本体保护项目工程成果的总结。罗通山城占地面积1.27平方千米,城墙总长约7千米,分西、东(主、副)城,是高句丽时期“左右”双城形制的代表作。在对罗通山城的考古发掘中,共发掘有房址、灰沟、门址、点将台等遗迹。考古发掘和调查证明,罗通山城是一
以两位作者从事西藏田野考古近三十年来所获相关资料,以及所主持或参与的多项涉藏课题研究之成果为基础,围绕西藏吐蕃王朝建立之前的若干重要历史节点,提出西藏史前期考古学的基本框架和主要问题,概述西藏旧石器时代至公元7世纪考古发现及考古研究之要点。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明交融与疆域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唐朝倾国力以西顾,重视西北的开拓与经营。这不仅是形塑唐代国家强盛、文明绚烂的历史形象的重要因素,也对中国古代乃至中亚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各地所出石刻碑志等出土文献,为钩沉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提供了更多鲜活的史料。本书聚焦于出土文献考释与唐代西北经略史
尘中莲花--汉唐釉陶文化研究
本书对2007年以后临淄齐故城新出土和新收集的保存状况较好且有代表性的镜范、临淄地区出土的部分西汉铜镜等,逐件进行3D扫描和精细的考古学观察、测量、摄影和记录,同时将临淄出土的镜范与铜镜进行对照比较研究,着眼于汉代临淄铜镜制作加工技术、生产、流通和社会应用等进行专题和综合研究。本书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关于临淄
本书以中医药中独具特色的“香药”为切入点,通过200余件(套)海上丝绸之路香药、香文化的代表性文物和50余件现代香药植物标本,以及丰富的文献、图表资料,讲述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与香药的故事,弘扬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彰显中医药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科学价值。
董作宾(1895-1963)是“甲骨四堂”之一,曾于1928-1934年间多次主持并参加中国考古学史上伟大的殷墟科学发掘。董作宾一生著作颇丰,曾于20世纪40年代初编撰《甲骨丛编(第一集)》,因故未刊,现藏国家图书馆。《甲骨丛编(第一集)》为纸捻毛装稿本,共四册。第一、二册为甲骨文摹写图版,第三、四册为释文及考释。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