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产环节分离和空间整合为特征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下,传统贸易统计方式度量的贸易规模和实际收益之间产生较大背离已经成为共识。那么,当今贸易格局下中国迅猛增长的出口额背后的增加值收益如何?中国制造业的出口增加值及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又是如何?以增加值为视角的新型国际贸易统计体系为客观准确的认识和把握现实中迅猛膨胀的出口规模
再制造是绿色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制造产业是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支撑产业之一。本书结合多年来的研究工作与成果,从指导机电产品再制造行业工程管理实践的根本目的出发,首先介绍了再制造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然后从战略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认证管理、物流管理、风险管理、评价体系等角度介绍了再制造工程管理相关知识,
“十三五”之后,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也逐渐步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时期。然而,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加快推进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愈来愈成为理论界与实践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焦点。《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1953-2011)》从经济史的研究视角,还原了新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变迁的整体历程,同时对不同时期工
本书从历史演进与文明发展的角度,透视能源进化背后的深刻动因与重要线索,找出底层规律,进而展望能源发展前景;以多学科视角,将理论观察与史实讲述相结合,立体展示能源的重要性、独特性及其与大众的密切关联;立足于中国能源转型发展,着眼能源的国际化、数字化、金融化等趋势,从国家政策、企业战略、社会行为等不同层面,提供有益的思考和
本书分析了中国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梳理了中国清洁能源产业支持政策的演化脉络,总结了相关政策的不足之处。在SCP分析框架下,讨论了我国清洁能源产业内部市场结构、清洁能源企业的市场行为以及市场绩效,并评估了现有产业支持政策的效果。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讨论了我国清洁能源产业未来的发展路径。*
本书收录了作者于2003—2006年完成的五篇调研报告,涉及汽车、大飞机、柴油发动机、通信标准、VCD/DVD五个工业领域。书中记录了中国工业在一个特定发展阶段走向自主创新的轨迹,以及围绕着这个转变所发生的政策辩论。作者以有关创新的国际主流理论为框架并以中国的实践为经验证据,有力论证了在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工业为什么一定
水是人类生存的根本,能源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本书围绕中国能源与水耦合关系的若干关键问题,采用能源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运筹学、管理科学和系统科学等多学科模型和方法,深入讨论并实证研究了中国能源与水的生产消费特征和耦合关系、中国能源与水耦合关键部门、能源与水资源政策的协同效应、消费视角下中国能源
本书聚焦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相关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采用运筹学、计量经济学、博弈决策理论、多属性评价、灰色系统理论等理论与方法,从气候变化风险、政策风险、社会认知风险视角探讨可再生能源发展与气候变化、政策支持、社会认知之间的复杂反馈机制,为我国未来可再生能源的气候风险规避、发展路径选择和社会认知提高等提出政策建议与决策参考
学术创新之处主要主要包括四项内容:一是在借鉴前人研究工作基础上,从理论上对历史时期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关系进行了梳理,为今天工业化与城市化空间布局研究提供了理论方法指导。二是借鉴资源型区域“三部门”模型和“核心—边缘”模型,构建了历史时期资源型区域结构模型作为分析资源型区域城镇化与工业化空间过程的框架,从“核心—边缘”历
本书以中国工业的结构变动为研究对象,在结构变动与生产率相关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基于供给和需求两个视角,按照结构变动的特征事实方法的选择或构建测度结果及其分析影响因素分析政策建议的研究路线,系统研究了中国工业近20年来结构变动对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以及影响工业结构变动的因素,力求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