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客观趋势。推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点方向。本书通篇以城镇化发展的国家战略为主线,从城镇化过程到城镇化主体,再到城镇化的未来,一贯到底,按照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9章36节内容系统介绍了城镇化发展的国家战略地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提出并与沿线各国共同建设的一种全新的国际公共产品,同时作为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载体与平台,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有效缓解当前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中决策的排他性、供给的不可持续性及供给收益分配的竞争性等失效问题,从多个维度提升中国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话语权。 基于此,本书以全球经济治理为研究背
本书运用系统原理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标准体系分解为农村公共教育供给、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等十个子系统。通过对子系统标准现状研究、典型案例分析和指标设定、指数测算,验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重点领域标准化的可执行性、可持续性、可评价性,并制订调整系数方案,确保标准既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又能满足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本书理论视角
本选题考察中国城市居住用地价格形成机制及其地域差异,尤其是地方政府供地行为和房价的作用机制。内容主要分两部分:理论研究部分在城市居住用地价格相关研究基础上,分析中国城市居住用地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概括中国城市居住用地价格形成机制主要特征,提出本书理论分析框架;实证研究部分主要包括城市尺度下城市居住用地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新基建在推动社会发展泛在互联和融合中的作用,涵盖以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基建信息基础设施技术及典型产业链与新基建融合应用中的信息技术和安全需求,多维度分析了新基建信息技术的治理现状,提出了新基建时代信息安全的多元治理模式和治理框架。本书观点新颖,对新基建信息技术的安
作为治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政策工具,PPP模式并不是“万灵药”。PPP模式在缓解政府财政压力、提升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同时,可能损害公共利益和公共价值而形成公共风险。本书尝试对PPP模式公共风险进行系统研究,内容包括PPP模式公共风险内涵、PPP模式公共风险发生机制、PPP模式公共风险评估框架、我国PPP模式公共风险状
本书以超特大城市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破解“大城市病”为出发点,基于城市规模与人均福利之间“倒U形曲线”关系,统筹考虑宏观、中观、微观多个层次,从资源环境、综合交通、城市治理、数字化以及国际借鉴等不同视角进行分析论证,在此基础上,将超特大城市向内集聚的“中心城区”和向外扩散的“都市圈”作为重点优化空间,立足我国国
关键基础设施系统为生产生活提供基础性支撑。为应对复杂多变的风险环境,政府必须通过合理规划和高效管理来提升关键基础设施系统对各类灾害的韧性。本书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网络科学、运筹学、机器学习等的理论和方法,深入探索和科学理解关键基础设施系统的运行机制及系统间的关联关系,结合灾害情景,提出了系统韧性评估方法和提升策略,具体内
本书兼具理论性、资料性、指导性和实践性,以区域地理视角为切入点,以我国西南地区的资源空间格局演变与城镇化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全面总结了西南地区资源的总量、类型和地域分布特征及西南地区城镇化发展特征;在区域发展地理学理论与原理、资源型城市的基本理论和评价方法、生态城市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理论指导下,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
特色小镇作为在块状经济和县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创新经济模式,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阶段供给侧改革的创新探索和成功实践,是当前我国旅游产业、新型城镇化和社会生活形态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兴业态。本书主要置于体育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之下,借鉴特色小镇的研究成果,分析特色小镇建设的政策背景、时代意义、理论渊源及发展状况,并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