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转型实践,在理论上构建了观察中国农业转型总体性视域,从四个维度理解中国农业转型:一是中国农业要素市场化转型,即从过去对劳动、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计划约束到市场化解放的转型;二是中国农业工业化转型,即从过去劳动密集型的内卷化生产经营方式向土地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再向技术密集型主产方式的转型;三是
本书综合采用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研究视角和方法,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农地“三权分置”和农民土地权利代表性理论的基础上,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土地制度与农民土地权利实现的历史演变及特点,分析现阶段“三权分置”背景下农民土地权利实现的主要成绩和问题,提出农民土地权利实现的总体思路、机制和路径,从而为
本书先介绍了我国征地补偿及收益分配政策演变,对31个城市2010-2016年征地过程中增值收益分配情况进行公平性分析。其次,测算不同区位被征地农民的福利变化,了解农户的受偿意愿,按照损失与补偿相一致,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确定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然后,从各主体意愿期望、土地增值收益贡献及风险分担额度,构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
改善民生,振兴乡村,实现共同富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农民合作社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经济载体,其益贫性在巩固农村脱贫攻坚成果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使其能够成为乡村振兴的理想载体。本书从合作社成员、合作社振兴项目、合作社自身建设及合作社政策等四个层面综合剖析了合作社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从微观到宏观
本书基于20世纪80年代宁夏草地资源全面调查的成果,综合近几十年来的**相关研究,对宁夏草地资源状况及其利用和建设等进行了总结。其内容主要包括宁夏自然环境、宁夏草地植物、宁夏草地类型、宁夏草地资源与评价、宁夏草地区划、宁夏人工草地、宁夏草地保护、宁夏草地利用与改良及宁夏草地监督管理等。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亟须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思路,而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方法和新业态,成为推动农业农村全面升级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实践领域中产生的农业产业集群、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特色小镇、园综合体、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正是顺应新时代需求而产生的组织新形
本书首先系统地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种植业的发展现状与变化趋势,着重分析了我国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其次,分别从农业劳动力资源变迁与政策变化两个视角,从理论与实证维度剖析其对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与影响机理。再次,基于当前农业生产面临的水土资源约束与农业生产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分析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与农业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如何避免陷入由生态脆弱导致的贫困陷阱,如何识别、规避、应对和抑制贫困风险,以及如何提升贫困地区发展能力等问题都急需解决,尤其是对于西北生态脆弱地区来说更是如此。本书在厘清贫困问题的发生与发展、生计与贫困、返贫风险与
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useandlandcoverchange,LUCC)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一直是近几年土地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关注的重点之一。本书系统介绍LUCC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热点以及LUCC定量化分析模型和生态环境效应模型,并以四川盆地涪江流域为研究区,借助MapGIS、ArcGIS、ENVI等
绿色、节约、高效构成循环型农业产业的基本特征,而包含政府、种植业、畜牧业、农业服务业在内的多个产业主体的行为与策略选择,塑造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与绩效。本书从循环型农业产业的发展特征入手,探讨了循环型农业产业主体间的不完全契约履约效率问题,验证了契约履约、交易费用、制度共同作用下循环型农业产业经济绩效和制度绩效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