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融通与熔铸》在文史哲、中西学和教科文会通融合的大视野下,聚焦世界范围内文艺理论和批评实践的新发展和新趋势,阐发文学文化的历史性、物质性、事件性、述行性和活态性,揭示这些属性特征的诗学内涵及其间的深层关联,探求文学文化融通“三来”(“本来”“外来”“未来”)和熔铸生发的内在规律与可能途径,为新世纪文艺理论批评的创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文艺批评经历了大致这样一个过程:社会学批评(也包括庸俗社会学批评)、主体论批评(或者叫做经验论批评)、审美批评(也包括形式论批评)和方兴未艾的“文化批评”。本书立足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发展特点,阐述文化批评应该具有的方法、形态和标准的问题。 《寓言论批评: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论纲》讨论并提出文化
本书分别从“中西文论的方法论反思”、“西方左翼思潮对中国的关注与误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东学西渐”三个角度展开研究,并从阶段性成果中遴选出有代表性的15篇成果。分别对“对话主义研究方法”、“中国文论主体性”,以及本雅明的“誊写美学”、约翰?哈特利等对中国创意产业的看法、德里克对革命中国的阐释、巴迪欧对毛泽东《矛盾论》的
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本书引入伊瑟尔的美学反应理论阐释读者阅读文本获得美学价值享受的过程,从而探讨文学翻译的美学价值取向。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尽力保留原作含蓄的美学效果,不要因填满原作的空白而补偿过量,从而剥夺译文读者的想象力。因此,译者应洞察原作文化缺省成分隐含的
本书是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研究电视的艺术表现、传播接受、文化功能的专著。所讨论的内容涉及到电视叙事艺术的形式特征、形态规律与叙事技巧及其审美文化的价值属性等诸多方面。其中包括:电视叙事主体、电视叙事文本、电视叙事模式、电视叙事功能以及电视叙事的传播与接受等。
《文学理论前沿》(半年刊)创刊于2004年,作为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的会刊和国际文学理论学会的唯一中文刊物,是目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集刊中发行量较大的一种。本辑设立“前沿理论思潮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外文学的双向交流”“跨学科批判理论研究”四个栏目,共九篇文章。站在国际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的前沿,对当今学术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文艺批评经历了大致这样一个过程:社会学批评(也包括庸俗社会学批评)、主体论批评(或者叫做经验论批评)、审美批评(也包括形式论批评)和方兴未艾的“文化批评”。本书立足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发展特点,阐述文化批评应该具有的方法、形态和标准的问题。本书讨论并提出文化批评的独立阐释价值,并通过不同类型的文艺现
本书通过分析打工诗人的诗歌创作活动,理解其面对自身结构性处境的方式,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变动中个体面对结构性处境的应对之道(参与塑造社会秩序的方式)以及自我建构的形态,并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理解文学写作活动的意义。本书着重于从社会学视角对打工诗人的文学活动进行考察,分析其面对自身结构性处境的方式,以此探讨中国社会变动中个体自
《诵读经典》为创新素质教育而编写。全书共分四篇:第一篇为中国古代诗文精选,第二篇为中外现代诗歌精选,第三篇分中外现代散文精选,第四篇为诵读范例。精选的作品,或记事或抒情,或写景或议论,一般短小精悍,易于诵读,可谓字字珠玑,篇篇华章,诵读后让人启迪心智、丰富思想、震撼心灵。每篇选文后附有“诵读导航”,旨在引导读者了解诗文
本书将《诗论》《五行》两部新时期出土的先秦重要儒家文献并举考察,通过对《诗论》《五行》释文的全面校订和全新注解,提供较为可靠的文字释读成果,揭示《诗论》《五行》这两种简帛文献在内容上的关联性,集中呈现了孔子及其后人的学术思想和诗学理论的发展路径,为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先秦儒家学说及其文艺观提供了参照。《诗论》和《五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