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法国当代文学、当代作家、作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国内现有的关于法国文学的教材和专著大多截止于20世纪70年代,对于以后直至当今的文学状况只有零星的论文形式的研究,难以形成对当代文学总体状况的全面描述。而进入八十年代之后的法国文学也进入了一个世所公认的大师、没有鲜明主张的运动和流派的新常态。文学的写作和探索少了激
本书分为三部分,文艺身体学部分以近年来出现的多维立体电影、“吃播”等为例,阐述了美学身体维度的生成事实以及文艺批评实践与产业实践中的“身体化”现象;文艺意义学部分尝试从人的生存意义、价值意义与社会群体意义等视角进行挖掘,从而建构一个凸显“意义”的文艺研究理论框架;文艺经济学部分尝试构建一个融合文学经济研究、影视经济研究
本书循着经典的文学研究模式(作家—作品—读者),从情结心理学、创作心理学、存在主义等跨学科角度深入剖析福尔斯的作品、传记、日记、手稿等资料,以期揭示创作家的认知心理与作品人物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后现代作品与古老的中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中外散文诗比较研究》主要就中国与外国散文诗的内容、风格、艺术手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分发生学、文体演化、审美内涵比较、理论研究、作家论几个部分。涉及到泰戈尔、屠格涅夫、波德莱尔等人的作品,对国内的鲁迅、王国维、刘半农等人的散文诗的内涵及有关散文诗的理论与审美内涵进行了分析,其国散文诗文体的演化是论述的重点。
本卷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成果“百年来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研究”系列丛书的第三卷。本卷以1919至1949这三十年欧美文学中国化的进程是与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历史要求相契合为基本特征,以“五四”启蒙、文学革命、马克思主义传播、左翼文学运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等重大历史事件为主要参照系,在关注具
本书研究的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作家的汉语创作,讨论了王润华、英培安、谢裕民、梁文福、鲁白野等人的作品。贯穿本书的两大主题是“文化认同”和“历史记忆”;“重见家国”既指这些作家通过写作与“家国”在文学、文字中重逢,也指他们在文化上的南方之南再建精神家园。作者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后殖民研究、性别研究、文化批评理论、移
本书综合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幻批评理论、威尔斯研究、文学与科学研究的相关视角与成果,主要研究威尔斯1895-1914年之间的科幻小说,将之置于现代科幻发展的历史之中,探索其范式性特征。本书首先阐明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幻批评中认知与陌生化的乌托邦内涵,及其形式分析的要点.
本书对戏剧符号理论的各个系统和范畴进行介绍和论述,试图在较大较完整的框架内勾勒出戏剧符号理论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本书是在戏剧符号学范畴内对剧本文本系统进行的研究。剧本文本系统主要阐述剧本文本的可能世界,剧本会话,剧本文本中的舞台说明和剧本人物等系统和范畴。本书的研究重点和主要贡献是剧本可能世界范畴,舞台说明范畴。剧本
《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成果,为8卷系列学术专著。该著作在外国文学经典生成研究方面,聚焦于源语国的经典生成,强调社会语境、文化传统、审美与伦理需求以及科技革命的作用,并且注重文本考据;在经典传播研究方面,聚焦于译入语国的经典再生成,尤其在关注翻译传播和跨媒介传播,认为文学经典正是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