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一直在率先研究和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理论和实际成果。20世纪80年代,上海市委市政府就明确提出了上海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加快了郊区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20世纪80年代,上海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工业重点向郊区转移、基础设施重心向郊区转移、经济建设重心向郊区转移战略,使上海郊区农
住宅产业的生态化发展不仅需要产业链内各个主体密切协作、平稳创造价值,还需要合理分配价值、共享产业价值。因此,深入挖掘住宅产业生态价值链系统的价值增值,探索住宅产业生态价值链系统的价值分配问题,是住宅产业生态化发展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本书系统介绍了住宅产业生态价值链系统及其价值分配的成果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当前住宅产业价值
本书聚焦于中部地区县域城镇化,在湖北省县域经济单元实证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中部县域城镇化测度的"五力雷达模型",综合考量了城镇化数量、速度、质量、动力、空间五大领域。运用自组织理论,建构了城镇化"外部作用--内部作用--边界作用"的动态演化机制,辨识了大城市城郊型区县、平原农业县及山区县城镇化发展动力的差异性,揭示了中部
《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2018)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是关于中国城乡一体化系列报告,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中国城乡关系研究的研究成果,这是第5本。目前,国内有关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研究多集中于理论思考和政策建议,通过指数对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和进展进行具体衡量和评价的文献相对较少;而在为数不多的衡量城乡发展一体
《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原学术文库·青年丛书》用全局的眼光、系统的思维和区域经济的理念,在深刻阐释推进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意义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推进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现实基础、总体思路,同时对中原城市群全面深化改革、构建现代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城镇体系、产业分工合作、交通设施一体化布局、社会事业发展、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成长:新城建设、旧城提升改造,功能区打造、城市空间综合利用,公共服务提升、产业布局优化、服务业态创新,等等。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更新,中国的城市呈现令世人震惊的发展态势。中国在城市发展中的一个又一个探索,破解了城市发展的问题和困难,探索了城市发展的方式和路径,积累了中国城市发展
《能值分析理论与实践:生态经济核算与城市绿色管理》研究并发展了能值分析方法,提出了能量视角的可持续发展观,修正了能值基准及方法学,建立了国家、省、城市多级核算框架及NEADV2.0数据库,摸清生态家底;对城市代谢过程、城市健康水平、城市水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能值核算和评估;创新性地提出了覆盖废物流的城市生态过
本书以1881—1937年间的华北铁路沿线集镇为研究对象,以铁路沿线集镇发展与近代以来的华北城镇化进程为主线,通过对铁路开通前华北集镇发展、铁路建设运营与集镇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铁路开通后沿线集镇时空格局的演变、铁路沿线集镇的产业发展与社会组织嬗变、教育发展、管理体制变迁等的考察,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展现华北铁路沿线
当前,促进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城镇化的基本方向,特色小镇则是促进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探索。《特色小镇政策一问一答(2017-2018)》对特色小镇的国家政策、地方政策进行了全面梳理,旨在帮助读者理解政策要义,推动特色小镇政策的普及,提供明晰的政策指南。
城市是经济学中一类重要的空间现象,城市不但具有空间分布规律和等级规模,而且与产业的区域分布关联极深。传统城镇化过于强调城镇化的速度,强调行政主导的以人口集中为目的的城市化推进模式,从而忽略了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支撑和就业支撑,导致城市化质量和城镇体系发展均与理论描述存在差距。《产业空间分布地区间工资差异与我国新型城镇化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