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之一。这一系列研究报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为不断促进本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作而精心组织出版的系列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旨在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面向未来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着力解决我国工程与材料领域中的重要科学和技术基础问题
本教材分为9章,以化学和工程学等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通过化工、环境和能源等学科的相互交叉与融合,研究以物质为载体的能量转化、转移和储存过程,探索并发现能源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探讨未来发展趋势,以实现能源清洁低碳供给、服务社会可持续发展。
本书基于全球化视角,对过去一年中我国及世界主要国家工业节能减排的发展态势进行了重点分析,梳理并剖析了国家相关政策及其变化对工业节能减排发展的影响,预判了2022年世界主要国家以及主要工业行业的发展走势。全书共分为综合篇、重点行业篇、区域篇、政策篇、热点篇、展望篇六个部分。本书可为政府部门、相关企业及从事相关政策制定、管
本书结合国内外储能科学与工程的积累与发展,对储能领域的基本原理、主要技术和工程应用进行了梳理、归纳和总结,使读者对储能领域有初步的了解。本书讲述了储能的发展历程,涵盖了储能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详细介绍了目前主要应用和具有发展前景的机械储能、电磁储能、热储能、化学储能、电化学储能,并且关注了规模储能系统集成与智能管理。
本书在能源革命、能源资源及能源工程管理现状分析基础上,对能源工程管理进行系统介绍。从技术的创新应用势必会引起能源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变革,进而引发产业生产生态系统及应用生态系统变动的视角,分析能源工程在推动产业及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从开发、储存和利用角度对能源领域的工程技术进行系统分析。围绕能源工程面临的新问题,从能
中国和东南亚区域能源安全体系研究属于能源安全与国际合作交叉的研究。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历史学、国际政治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大量文献资料和统计数据为支撑,从能源安全DPAIR模型(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政策响应)五维角度,梳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能源安全状况,揭示中国与
以可再生能源发展为核心的能源系统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我国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在于促进技术的创新与扩散,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成本不断降低和应用规模不断增大,主体偏好的多样性和区域的差异性特征愈发明显,对相关政策设计和优化的科学性提出了更加急切的需求。本书系统分析了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历程,对政策效果、相关
为了进一步辨识碳中和背景下城乡居民家庭能源消费的新特征,了解居民对碳的相关认知、态度、行为及支付意愿,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于2021年底至2022年初,实施了第九轮中国家庭能源消费调查,覆盖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城乡居民,旨在为新时期“双碳”目标约束下家庭能源数据调查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评估一些基础性参数,为相
城市低碳转型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通过建立一个具有普遍适用性和科学性的低碳城市发展指标体系,可定量衡量各试点城市的低碳发展现状,分析其发展特点,有助于动态评估各试点城市的发展状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城市低碳发展的模式与实现途径。本书针对我国城市低碳转型发展中的相关科学问题开展研究,服务于国家“双碳”目标的重大需求
《新能源技术与应用概论》第三版共分为7章。第一章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能源和新能源的基本概念、分类、新能源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发展;第二章对太阳能的资源状况、太阳能光热转换、光电转换及其他形式转换的基本原理、应用状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第三章介绍了风力资源的概况、风能的主要利用方式、风力发电技术与组成、风电场的基本概念,以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