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回顾系统科学发展历史开始,以集合论为数学工具,以统一的视角阐述系统科学概念、理论与方法;详细介绍系统科学的概念、特点及分类;并深入阐述系统科学核心理论,包括自组织理论、混沌、分形、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复杂网络理论等;通过实际案例研究,阐述了运用系统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与方法,培养系统科学思
本书较为系统地介绍作者近年来从事综合集成法、辩论模型和综合集成研讨环境设计与实现等研究的主要成果。首先介绍面向复杂问题求解的综合集成法、综合集成研讨厅、综合集成研讨环境的基本概念,在分析综合集成法和群体思维特性的基础上,提出群体研讨过程框架;其次重点介绍不同研讨模式的研讨模型与算法,包括群体智慧涌现模型、劝说研讨模型、
本书讲述了系统动力学是一门分析研究复杂反馈系统动态行为的系统科学方法。它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一门沟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横向学科,实质上就是分析研究复杂反馈大系统的计算仿真方法。系统动力学模型是社会、经济、规划、军事等许多领域进行战略研究的重要工具,如同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一样,也被称之为战略研究实验室,自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旨在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10多年来,巡讲团的院士专家先后在全匡举办科普报告1000多场,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对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报告集·第十二辑》由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主编,精选了"科学与十国
本书是对2016~2017年中国科普创作领域发展状况的研究与分析。涵盖科普创作的政策环境、激励措施、人才队伍、作品创作、作品出版等多个主题,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客观描述中国科普创作的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探索相应的对策建议。同时,本书还记录了中国科普创作领域2016~2017年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既然宇宙是在大爆炸之后随机演变而来,那么它本应是混沌无序的,可为什么世界的运转不仅遵循着一定的数学规律,而且具有如此不可思议的精准度?为什么简单的数学方程式就能够控制整个世界这么复杂的结构?人的进化路线到底是怎样的?人的意识到底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科学家发现物质一旦到了微观层面似乎也能思考? 我们尽管已经取得了那么多
本书结合科普工作的内在逻辑,结合大数据分析等手段,从需求、舆情和行为等方面展现科普信息在互联网传播中的结构化特点,旨在为广大科普工作者提供一套面向科普需求侧的互联网科普数据指南。全书分为主报告和分报告两部分,主报告主要阐述科普数据分析的整体研究框架,描述互联网科普的整体特点和发展趋势;分报告按照需求分析、舆情分析和行为
本书分析了科普面临的形势和机遇,研究了科普与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创新创业和创新环境建设的关系,提出科普本质上根植创新文化。本书认为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必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优化创新生态,促进科普事业蓬勃发展。第二,不断壮大科普事业,持续提升创新生态系统。第三,加强科普与创新互
本书在充分调研电子领域各岗位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对电子电路识图、应用和检测的知识技能进行汇总,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指导,系统、全面地介绍电子电路识图、应用与检测的综合技能。本书引入"微视频互动”学习的全新学习模式,将"图解”与"微视频”教学紧密结合,力求达到最佳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
本书试图揭示这样一种理念:博物学始终平行于自然科学存在和演化,博物学与自然科学有交集但并非其真子集。在这种新的定位中,博物学的价值、意义并不完全由自然科学来评定。博物学历史悠久,经受了持久检验,适应于天人系统的可持续生存。博物教育是一种“成人”教育,将有助于使人成为人,时刻体认自己是生态共同体中的一员:知道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