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用文学史与具体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探究英国奇幻小说的渊源与发展轨迹,按维多利亚时期、爱德华时期、战后时期、冷战时期、全球化时期五个阶段梳理英国奇幻小说的形式演进及其与现实的密切关系,重点不是涵盖所有的作家作品,而是凝炼各个时期最突出的时代主题,每章选择两位颇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案例分析,兼具学术性与赏析性,帮
本书通过梳理戏剧理论、研究戏剧作品的方式,全面总结英美戏剧文本的艺术特征,并尝试整理出一个能够兼顾各方的理论体系,为剧作家和戏剧研究者提供一个可靠的理论依据。本研究分为三大板块:一是戏剧的性质与创作的原则,二是重要的文本技巧,三是戏剧的社会功能以及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为了能够很好地完成设定的任务,本研究依据从创作到赏析的
约翰·多恩是英国玄学派诗歌的泰斗,对西方文学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从17世纪的新古典主义到20世纪的解构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几乎所有的文学理论,都对多恩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多恩研究批评史》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这四个世纪的多恩研究成果,勾勒出了清晰的多恩研究历史脉络,对每个时期的研究特
创作始于1950年的莱辛,她关于身份的书写不仅体现了文学中身份书写的时代特征,如对于身份间性的书写,以及身份话语建构性的体认;而且还充分关注到时代语境中的热点问题:如后殖民身份建构、女性身份政治问题、边缘人身份书写等等。就莱辛书写身份的基本策略来说,她同样带着现代及后现代文学对于形式探索的理论自觉,如空间叙事、身体叙事
在1895年的巴黎,“间谍”德雷福斯被判犯有叛国罪,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剥夺军衔,并要被终身监禁在魔鬼岛。心怀壮志的军官乔治·皮卡尔是见证者之一,也像绝大多数法国人那样坚信身为犹太人的德雷福斯罪有应得。但在被提拔为反间谍处负责人后,皮卡尔发现有证据表明,法国军队中依然有一个间谍在兴风作浪。随着越来越多的证据使恶毒的谎言浮出
威廉·达尔林普尔沿着古代拜占庭帝国的“丝绸之路”穿越中东地区,探访中东基督教世界仍存或已成废墟的基督教堂、修道院乃至洞穴和石柱,偶遇或者专门拜访对相关历史有所了解甚至是亲身经历的人,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对历史的回溯,展现了旅途中的风土人情、丰富多元的文化及悠久的历史,亦呈现了复杂的教派矛盾、家族血仇和派系之间的争权夺利对
作者以俄国白银时代罗赞诺夫的文学批评为研究对象,研究罗氏对普希金、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俄国经典作家,以及19世纪俄国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格里戈里耶夫等批评家的文学批评,揭示罗氏文学批评中的具体观点及主要思想,阐释这些思想观点在其文学批评实践中的体现与映照,发掘其批评文本中所蕴藏的深层哲
本书从读者角度出发,研究戴维·洛奇的代表作《小世界》中浪漫传奇的原型意义建构过程,揭示原型在小说中的文体效果和审美价值。本书在综合运用近年来认知诗学在原型范畴理论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扩展了的“作为脚本的原型模型”“作为图式的原型模型”“作为框架的原型模型”展示读者是如何从认知的角度对小说中浪漫传奇的结构原
本书以十七八世纪英格兰思想文化转型过程中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Swift)的文学活动为考察对象,包括书信、传记、政论文、诗歌、历史书写、布道文等;旁及涂鸦社文学集团(ScriblerusClub)成员如蒲伯、盖伊等人的文学作品,兼顾霍布斯、洛克、坦普尔、哈林顿、博林布鲁克子爵等人的政治书写。本
19世纪末的巴黎,贵妇人组织的沙龙堪称当时时尚、艺术、高雅礼仪的代名词,吸引了无数艺术家,甚至王公贵族、政界权贵。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法语和比较文学教授卡罗琳·韦伯以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为线索,还原法国三位名媛的社交世界和命运起落,重现世纪末巴黎的社会面貌和政治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