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三篇十一章。上篇为绿色村镇建设的理论与发展,包括绿色村镇建设的理论与创新,绿色村镇建设的演变与发展,绿色村镇建设的模式与机制,绿色村镇建设共同体;中篇为绿色村镇的规划与建设方法,包括绿色村镇建设规划编制,绿色村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村镇绿色建筑的建设与改造;下篇为绿色村镇的规划与建设评价,包括绿色村镇规划评价,绿
本书以地理学的视角,从分析村镇在中国城乡居民点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入手,分析了中国村镇形成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其地理基础,阐述了中国村镇的空间格局、类型及其功能结构,探讨了中国特色村镇发展演化的动力机制,提出了中国村镇的地域分区系统,对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村镇的未来发展作了一定的思考。
本书在数据收集、实地调研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目标要求,构建了服务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评估指标体系,定量评估了全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主体功能区建设成效及其配套政策体系构建成效,提出了主体功能区有序发展的管控措施及政策建议,健全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为我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的完善提供了科学
本书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自然资源利用和管理的困境,以及协同治理理论在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协同研究中的适用性。在对2011~2018年国家出台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进行量化处理的基础上,基于政策主体、政策工具和政策目标三个维度分析政策内容本身的协同度。以农产品主产区为例,分析两个层面的协同及其效果:一是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
在生态、节能、低碳、宜居、安全的背景下,针对当前村镇区域空间布局以及土 地利用规划空间区划理论滞后、技术缺失、机制不健全、城乡不协调的现象,以及村 镇区域空间规划中对各类用地合理规划布局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不足等问题,根据我国 村镇发展要求和实际需求,从居民点体系、产业布局以及基础设施配置三个角度研究 基于城乡统筹的村镇区
乡村景观正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很多乡村正在从传统乡村景观转变为现代乡村景观。《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景观发展研究》在全面论述乡村景观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基础上,对乡村景观规划展开了深入分析。此外,《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景观发展研究》还对乡村景观规划的案例、评价、建设和管理等做了系统的阐述。总体而言,《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
本书通过回顾全国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区划指标体系的遴选、构建过程,对比分析了不同指标体系方案的特点,提出了高分遥感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评价与辅助决策指标体系的总体设计原则和基本评价目标,设计了高分遥感主体功能区规划评价与辅助决策指标(专题产品)体系的系统框架,并进一步结合高分遥感数据特点,利用其他多源多尺度数据,对指
本书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结合三江源地区主体功能区规划目标及规划实施评价指标体系设计,采用时空格局变化的分析方法,开展三江源地区主体功能区规划不同时期国土开发、生态结构、生态质量及生态功能变化特征与分阶段区域差异的分析,清晰刻画出不同功能区和不同时间段国土资源、生态环境变化规律及其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契合程度,并根
主体功能区划是国土空间保护和利用科学配置的有效途径。从粗放式开发国土空间转向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认知国土空间的过程中,主体功能区划发挥了前瞻性、引导性、战略性和基础性的作用。本书重点阐述主体功能区划的指导思想和区划原则、技术准则和技术流程、指标项及其算法、国土空间综合评价方法、功能区域类型划分和方案集成技术,同时就支撑主
本书选取河北省邯郸县小堤村项目为代表,集中展示了小堤村从调研、策划到与各级政府、无数村民沟通交流,再到意向达成、方案确定、逐项实施、完整落地的全过程。重点突出了小堤村项目建设周期短、见效快、示范性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