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和能源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二者联系紧密,相互影响。随着全球人口规模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水和能源供需矛盾加剧,协同安全问题逐渐凸显。本书解析了水与能源开发利用的历史演变特征,提出了社会水循环全过程能耗评价方法,研究了全国及典型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的能源消耗情况。量化了能源开发利用耗水评价方法,分析
本书是“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京津冀水资源安全保障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应用”的代表性成果,凝聚了作者近年来围绕海河水资源演变研究的**进展。本书系统探讨了1956~2016年海河流域水资源衰减现象与变化规律,定量解析了降水、蒸散发、水域面积、植被变化、农田耕作、城镇化、地下水位等要素对水资源衰减的影响及贡献值,系统揭示了
本书根据多年实地调查和观测结果,结合室内分析、论证、研究,在野外技术、试验、示范的基础上撰写而成。以变化环境下西北内陆区水资源安全保障为需求,构建适宜西北内陆区的水资源安全评价理论方法,定量评价西北内陆区水资源安全状况,阐明西北内陆区冰川消融、降水径流、绿洲耗水、地表水—地下水转化等关键水循环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建立高
本书针对水环境数据海量、异构、多源、非结构化的特点,提出了水环境非结构性数据融合技术;针对水环境水质监测问题,介绍了河流断面水质时空预测、河流断面水质动态预警、水环境水质多元信息遥感监测技术,研究了水环境水质在线评价和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在线评估技术;最后,针对水环境管控问题,介绍了重点污染区域识别、投诉举报和水环境网络
本书从我国水资源管理实际需求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出发,开展了水功能区管理目标、水资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和协调机制系统研究。首先明确了我国水资源保护的意义,分析了我国流域水资源现状和水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书的结构。
本书针对再生水补给河湖生态用水的需要,以永定河和北运河两个再生水回用区为研究区,综合利用多学科理论与多元方法开展研究,识别再生水回用区主要风险因子,揭示再生水中主要污染物在河湖沉积物中的环境行为与屏蔽作用;摸清再生水回用河道的自净能力,提出协调地下水水质安全和地下水补给需求的再生水控制指标阈值、减渗控制目标,揭示再生水
本书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需求,立足黄河实际,全面剖析了黄河流域水系统现状与情势,系统构建了以幸福河建设统领黄河流域水系统治理的战略思路,深入论证了支撑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水资源再平衡、适应水沙关系向好的黄河流域防洪除涝保安布局优化、基于海-河-陆统筹的黄河流域水环境提升、基于流域国土空间格局
水资源的贫瘠和污染造成了我国水资源的稀缺。在这双重背景下,再生水回用蕴藏巨大潜力,对优化供水结构、缓解供需矛盾和减少水污染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实践中,再生水回用却面临居民对再生水缺乏了解,形成负面刻板印象,接受意愿低等诸多问题。本书在大量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及实验模拟的基础上,确定了城市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不同
本书详细介绍了自然-社会系统下水资源评价的理论框架、方法体系及其应用。内容涵盖蓝绿水资源评价、水足迹评价、虚拟水评价、水资源短缺评价等。阐述了自主研发的水与生态系统模拟器,揭示了全球蓝绿水资源空间分布格局;阐明了中国水足迹的时空演变特征、驱动机制与可持续性;分析了中国虚拟水贸易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提出了三维水资源短缺评价
本书从当前国际公认的权益原则和国际法基本框架出发,在探讨当前跨境流域水管理问题的基础上,选择跨境水问题突出、国家需求重大和紧迫的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为对象,分析了跨境流域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的多尺度和多层次特性,揭示了跨境流域水资源多级权属的多维特征;研究了跨境水资源水量分配的基本原则和分配依据,建立了跨境水资源多目标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