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水文、气象、农业角度阐释了旱涝急转的内涵,从驱动机制、判别方法、影响机理、应对措施等方面构建了旱涝急转及生态环境效应的理论与技术框架。在此基础上,选取旱涝急转事件频发的皖北平原,通过田间情景模拟试验和数值模拟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旱涝急转对农田土壤生态系统以及磷素迁移转化的影响机理,并提出了应对方案,为旱涝急转灾害
三峡库区泥沙淤积及水环境问题一直被广泛关注,以往研究者多关注河口地区的泥沙絮凝,针对三峡库区这类淡水环境的泥沙絮凝的相关研究较少。基于三峡库区不同河段原位采样和实验研究,本书较为系统地总结了三峡库区黏性泥沙在不同水体紊动、泥沙特性(包括物理特性、有机质含量和电势电位等)条件下的絮凝特征(包括絮体粒径分布和絮凝度等),并
长江上中游特大型水利枢纽发电、泄洪、航运等运行工况与近坝河道水力过程有着密切的动力关系,如何解释枢纽运行动态行为间的复杂水力耦合机理,探索枢纽发电-泄洪-通航联合安全调度与风险控制方法,是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为此,本书研究枢纽近坝区一维、二维和三维耦合水力学模型,提出枢纽运行水力过程和水流动态响应的精细化数值
本书主要介绍长喉槽的设计、建造及运行管理的相关知识。长喉槽是一种应用于输配水渠道系统的测流及调控设施,另外含有渐变段的宽顶堰也可以认为是长喉槽的一种,同样可采用本书中所述的方法进行分析、设计。一般而言,宽顶堰更适用于灌溉渠道测流,而长喉槽则可以用于天然河道测流,但目前对两者的应用范围并无限制。本书将提供大量的应用实例以
本书阐述了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建设和运行中的冰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包括水库结冰期、封冻期和解冻期的水温和冰情,水电站下游的水温和冰情及其上下游的热力关系,抽水蓄能电站、潮汐发电站蓄水池的水温和冰情,不同类型水工建筑物的冰荷载影响及计算,以及引水设施中冰问题的应对措施。
针对京津冀水资源安全保障问题,本书紧扣多源信息融合、数字水网构建、综合调控平台研发、业务内容库建立和水资源调控业务化服务等内容,提出京津冀水资源安全保障大数据价值化服务技术方法体系,构建京津冀水资源一体化数字水网并对其进行可视化集成,研发基于云服务架构和数字水网的京津冀水资源综合调控平台,创建面向主题服务的京津冀水资源
本书围绕缺水地区如何开展初始水权配置的问题,以河北省为例,在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管理现状、水权改革历程等基础上,提出了常规水资源行政配置与非常规水资源市场配置相结合的水权配置模式,构建了多水源、多约束、多层次、多用户倒逼式水权配置模型,提出了缺水地区倒逼式水权确权方法,开发了河北省智能化水权确权支持系统,结合河北省
本书对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与调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模型构建、理论和应用研究。从水量、水质、水生态空间和水流更新等方面,构建了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诊断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力诊断评价的多属性综合评价理论。从载荷均衡出发,构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人口-负荷-能力评价模型、水资源承载力模拟系统动力学预测与
本书聚焦湖北省水资源发展、立法保护,收录湖北水事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和相关合作单位工作人员完成的研究成果。全书包括总报告、特别关注、深度分析、政策评估、立法论证、立法评估、域外流域立法发展、社会调研八大版块,并附录2018~2019年湖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大事记。
本书采用力学与概率论相结合的途径,深入研究了推移质运动统计理论。全书共10章,主要内容包括:推移质运动研究评述,非均匀泥沙起动规律,弯道边坡上泥沙起动及成团成块泥沙起动,单颗泥沙运动力学及统计规律,泥沙交换的统计规律及其应用,推移质输沙率的随机模型、分布及时均输沙率,推移质扩散的随机模型及统计规律,推移质各种参数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