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技艺一人工品”的治理哲学范式和界面治理的理论视角,以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作为典型案例,尝试回答党的初心和使命如何转化为治理实践这一“治理之问”。接诉即办改革是一种“治理之问”的实践探索,旨在通过回应市民诉求、促进问题解决、及时反馈和“主动治理、未诉先办”来实现让人民生活幸福,这是寻找初心使命的治理之道。本书按照
本书是2011~2022年《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报告》(人权蓝皮书)14篇总报告的合集。各篇报告围绕当年度党和国家的重大活动与部署,选取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大事要事展开分析。内容涉及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新发展理念、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人权保障,以及中国人权发展对世界
本书基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时代背景,依据发展经济学相关理论和结合中国实际状况,以农村劳动力和农地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农民对劳动力和农地要素处置的特殊性,通过数据统计和典型区域调研,对农民职业分化与农地适度规模经营进行了专题深入研究,揭示二者耦合发展的理论逻辑和现实必要性,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在就
册命制度是早期中国最具特色的政治制度之一,也是先秦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本书从铜器铭文资料出发,对西周时期的册命制度做了重新回顾与全新解读。通过考察册命礼兴起、发展及衰亡的历史脉络,对西周中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王权的发展、各级贵族与王室的关系等重大问题作了系统的梳理。与此同时,本书还从侧面探讨了中国早期国家阶段王朝权
《社区生态保障》,以生活保障理念为指导,主要利用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和案例研究方法,专门研究社区充分利用拥有的生态资源和社会资源为其居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或天然生活资料的途径、措施、模式、保障体系,以及运作规律。本著作共计8章,主要包括如下研究内容:(1)社区实施生态保障的客观逻辑与特殊优势;(2)社区生态保障的内质分析
乡村是国家治理的微观领域和基础单元,在社会治理转型背景下,如何通过治理模式的创新来化解乡村公共事务治理中的失灵问题不仅关乎村社善治的实现进程,还关乎全国人民群众的福祉。柔性治理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引领公共治理潮流的乡村治理范式。作为“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深化的模式选择,乡村柔性治理的核心是建构积极性创造与再创造的动态发展
本书引用库恩的范式概念中核心的理念,即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基本定律、理论等构成的一个整体。本书所提炼出的清廉转型概念是针对于香港所进行的廉洁治理的归纳与提炼,但实际上也是对这一独特的廉政治理范式的定义。清廉转型所指的廉政治理范式表明了廉政治理不仅仅是一种制度范畴或文化范畴下的反腐败活动,而且是一种经过四十余年形成和发展出
本书围绕基层社区治理与建设为议题展开。在理论上运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话语体系阐述基层社区治理的重要性,探讨探索“中国之治”如何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治理理论,如何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落实到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过程中。通过对三个大城市的典型社区治理进行蹲点调研分析,选取有特色的新鲜案
回顾以往的有关宋代宰相(宰辅)制度的研究,可以看出多数成果仍然偏重制度性的研究、以静态的断代的探讨居多。而把人事与制度运作结合起来的动态研究尚有待提升,本书有鉴于此,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以制度发展演变为线索,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宰辅个性特点、为政作风等因素,把握推动制度运行的人与事、情与境,窥探制度运作与人为因素的相互
为回应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对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满足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本书以“社工-社区”关系为基础,提出一套适合国情的社区工作关系三阶段模式,明确社区工作的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和任务,探索实现路径和具体步骤,反思并梳理社区工作的专业方法和实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