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由上、下两篇构成。上篇在阐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相关理论基础以及国外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主要从国家、区域、省域和城市四个维度构建了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多维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多种评价方法,建立了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多维评价模型。下篇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多维评价的可视化平台实现过程进行了描述,
实施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2020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伟大历史节点,如何实现成渝城市群区域协调、品质提升,强化成渝城市群的战略地位,事关高质量发展全局,对“19+2”的城市群战略纵深推进具有示范借鉴意义。
本书通过对国内外乡村振兴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包括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涵和逻辑、战略规划与实施协同发展理论、政府引导性资源和市场诱导性资源协同效应理论、马克思城乡融合理论、舒尔茨农业经济理论、诺斯制度变迁理论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代领导人对“三农”思想的论述等的研究,对云南省目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
1907年,山西境内第一条铁路——正太铁路通车运营,此后三十年间,平绥铁路通行,同蒲铁路基本建成,以铁路为主,公路、驿路及水路为辅的近代交通体系逐渐形成,并取代传统交通体系成为山西与外界经贸往来的主要通道,山西这一内陆省份借此冲破封闭地理环境的桎梏与东部沿海港口联系起来,成为华北市场乃至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变化
小成靠勤奋,大成靠周期。在变化的周期中取得成就,需要的是观念的更新、方法的变革以及对未来的信心。全书共三篇:宏观篇:如何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从宏观角度,基于经济、金融视角讨论周期观;中观篇:如何把握产业机会,从中观角度,探讨全球重点行业的发展周期及机会;微观篇:企业与个人如何抗周期成长,从微观角度,结合鲜活案例,讲述企
面对新一轮技术革命和数字化转型趋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对于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本书聚焦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与产业升级的内在关联与协同发展,着眼于以人工智能与工业机器人等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转型与数字经济实践,在系统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拓展一般均衡下的宏观理论模型,利用丰富的统计数
本书以产业链为研究平台,分析绿色低碳的产业链的演进和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新体系的发展理论,构建基于产业链的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本书以我国典型的后发地区贵州省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以资源型和能源密集型产业为特征的后发地区绿色低碳产业链升级,以及绿色的现代产业新体系的发展模式、实现路径和
针对我国绿色低碳发展转型所呈现的新特征,本书采用系统建模、行为建模、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从经济转型、能源变革、社会参与、国际合作和政策干预等方面,全面系统地研究我国绿色低碳发展转型中的重大管理科学问题与政策,探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特征与模式、企业和居民的绿色低碳行为、能源体系变革的规律与驱动机制、国际气候治理
本书在梳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厘清了劳动力市场、资本品市场和消费品市场分割影响区域创新效率的理论机制,认为三大市场分割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机理并不相同。书中首先对我国30个省份的劳动力市场、资本品市场和消费品市场分割程度进行了定量测算,总结刻画了我国三大市场分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其次对我国的区域创新效率进行了定量测度,
•中国过去超常增长的“突变”是怎么引发的?•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如何影响城市和经济?•从高速度增长转型到高质量发展面临怎样的风险与挑战?•如何把“危机”变成独特的机会?•如何从“反常识”的货币视角理解大国博弈?……《大崛起:中国经济的增长与转型》是厦门大学赵燕菁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