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和东北师范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共同编撰。本书以“共同富裕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乡村教育振兴与学生教育获得”“乡村教育振兴与学校高质量发展”“乡村教育振兴的理论探索”“乡村教育振兴的国际经验”五个子议题构成,系统回应了如何进一步夯实乡村教育根基以推进乡村
本书立足于中国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这一给定条件,以新时代背景条件下的创新实践为指针,在对流行的均衡理论范式框架方法的审视前提下,进行范式框架方法的重构。通过对异质主体的非均等性分权、非对等性分利及非效率性分化的微观机制进行非均衡分析,在对契约政府及其份权制衡分利的政党制度与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的异质性进行研究的基础上,
本书是2020年申报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之一,聚焦于中国贫困治理的宏观结构与历史演进过程,共分为10章,第1~5章围绕中外贫困治理思想,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贫困治理理论,中国贫困治理的目标、原则、维度、结构及其演进行了详述;第6~9章介绍了从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一直到目前的贫困治理情况,第10章总结了
“丝路文明交往研究”栏目下共三篇文章,从不同视角探讨了“一带一路”相关历史,其中《从文明交往视角研究“和平与文化“的丝绸之路》一文基于具体案例阐述了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流问题;《“万里茶道”与中蒙俄人文共同体建设》一文指出,盘活“万里茶道”历史资源,已成为“一带一路”框架下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应重视其蒙古段
本书在分析效率导向、规模导向和公平导向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指出了前两种导向的可持续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认为公平导向的可持续发展是可行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基于公平导向的绿色发展理论的现存生产方式和现存生活方式变革路径;分析了实现绿色发展的技术基础变革、信息传递方式变革、资源能源体系变革、社会组织结构变革四个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文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和物质基础,展望未来,一批具有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技术将对新时代世界能源格局和经济发展产生颠覆性影响。本书在对颠覆性技术和先进能源科技领域长期跟踪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文本挖掘和专家评分的颠覆性技术识别方法,重点围绕能源领域若干典型颠覆性技术领域和主题,对其演变进程和颠覆性影响等
《欧洲经济史》一书介绍了自工业革命至今的欧洲新经济历史。作者将欧洲经济增长的故事放置于世界经济进步的大背景下,从国家与地区角度,以时间顺序介绍,同时将欧洲经济与亚洲、东欧、美国的发展进行对比,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欧洲经济历史的整体框架和发展脉络。概览。本书源自作者教授多年的经典课程“欧洲经济史”,作者曾于博洛尼亚大学、约翰
这是一本深入研究、剖析、解读、建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样本案例的智库成果。全面梳理重庆市江津区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三年多来的主要成效,系统总结其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战略支点的高质量发展经验,提炼擘画江津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部署和特色路径,丰富国内外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次中心城市培育等有关
“经济每月谈”是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的经济研讨活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秉承“创新、求实、睿智、兼容”的理念,自2009年7月,每月举行一次“经济每月谈”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就社会关注的国内外经济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讨。2022年讨论的热点问题主要包括:推动高质量发展、世界经济与大国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向学校提出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的政治嘱托和明确要求。他同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