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九罭》是《诗经·豳风》中的一篇。为先秦时代豳地汉族民歌。《毛诗序》说:“《九罭》,美周公也。周大夫刺朝廷之不知也。”本书辑录中国、日本、韩国现存唐至清代《诗经》注释和研究著作近二百种,从中梳理出《诗经·豳风·九罭》篇的
《文学细读》以深耕文学文本的诗学世界为宗旨,以精读细品为途径,揭示文本艺术的堂奥,促进新的批评意识和新的解读方法的发展,积极提升解读文本的审美能力。《文学细读》以古今中外文学文本为批评对象,涉及文艺学、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戏剧影视学等学科,聚焦经典文本的细读和各种文学作品的阐释,弘扬深耕细作、求真务实的
《汉赋篇名分歧考辨别》对203篇456例汉赋篇名分歧展开考辨,并总结异名为六类:据文命篇、简全差异、因体命篇、换词命篇、字形差异、避讳。误名考辨为五类:乱、讹、倒、脱、衍。另附汉赋作者姓名分歧、赋著作权分歧、其他体裁作品归属汉赋考辨。经考辨得出:一赋多名是汉赋流传过程中的常态,只认定一个篇名正确而其他均错误的观念及做法
本书选取了十六位宋代杰出词人的作品,就其作品的创作背景、思想内容、文风以及作者的创作心境,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和解读。读者在书中会邂逅这些有趣的灵魂一一欧阳修、柳永、苏东坡、李清照……透过他们的词作领略宋词意境,感悟宋词之美。
本书以清中期著名学者型文学家王昶为研究对象,通过其文学活动来呈现乾嘉诗学、古文、词学的特点、面貌及演变趋势,并考察乾嘉学术对文学的影响。本书分为上、下两编,分别从诗学、古文、词学三个方面探讨王昶的文学思想、文学创作、文学总集编选活动以及交游活动。诗学上,考察王昶对沈德潜“格调说”的继承与深化,其以唐为宗、兼取宋调的选诗
吴汝纶由桐城派“旁逸斜出”,以调和唐宋、兼容中西的开阔眼光对桐城诗文进行了改造,为其增添了写照传声的现实功能,架起连接古典诗文与社会现实的桥梁。此外,吴汝纶长期致力于教书育人,将自身文学思想施于教育实践,培养了大批学派后进,为桐城学脉在清末民初这一新旧文化交替时期的延续、发展以及中国近代的文化转型做出巨大贡献。
历史的遗憾 一本书读懂中国史不忍细看历史知识普及读物历史类书籍史记正版原著资治通鉴中国通史初高中生白话文青少年版故事
本书从中西小说叙事伦理的比较入手,认为西方小说侧重德性伦理,明代历史小说侧重规范伦理。进而结合史传传统对小说的影响,从意图伦理、故事伦理、叙述伦理和接受伦理四个方面对明代历史小说展开叙事伦理研究。意图伦理关注叙事主体的伦理诉求,故事伦理分析小说故事的伦理意蕴,叙述伦理考察文本形式的伦理表现,接受伦理聚焦叙事接受的伦理解
唐宋时期散文名家名作迭出,呈现出极为繁荣的创作局面。本书以“唐宋八大家”为主,通过对诸多唐宋著名散文作家作品进行讲解与赏析,介绍该时期散文发展脉络、作家的创作情况,以及各流派之间的继承关系和独特风格。本书撰写秉持求真与务实两大原则,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吸收现有研究成果,以时代和人物为线索,分为十二讲,每讲下设若干小节。
本书共收录80余篇文章,涉及科学人文、旅行札记、社会热点、思索感悟等方面的内容,每篇文章都包含至少一篇与之高度融合的自创诗词或楹联,以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彰显时代感与大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