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南开诗学》第4辑,分为“诗人研究”“诗学理论”“诗人自述”“诗学文献”等五个栏目,主要关注古代诗学、词学发展等诸多具体问题的研究成果,如通过对龚鼎孳、张维屏、谭献、郑文焯、朱祖谋的研究,呈现了清代以来诗学、词学的丰富内容;聚焦百年来新诗研究成果,既以穆旦和屠岸为例,再现诗人的心态、创作和美学理念,也以新诗派别、
本书以苏轼、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为主,精选先秦至当代多位诗人的豪放风格诗词歌赋200多首,每首诗包括“作者简介”“诗歌”“注释”“简析”和“最豪放名句”五个内容,以作者年代和创作时间先后为序编排。作品参阅作品文献上百部(篇),博采众长。创新之处有:一、时间跨度大,从《诗经》至当代著名诗人;二、赏析力求用最少的文字理解
王闿运历时五十多年选批唐诗,他认同“唐无五言古”,最欣赏唐代的七言歌行;他以艺术审美的角度来审视评点诗歌,不喜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态度,也不喜直抒胸臆、一泻千里的创作方法,喜欢诗歌含蕴不尽、远处取神的画面感,这也是他迥异于晚清诸多诗派及其影响下的诗歌思想的根本所在。本书从王闿运关于唐诗的选录、批点和论说之文入手,分析他
巴顿·华兹生(BurtonWatson,1925—2017)是美国从事汉诗英译的代表性人物,在美国译坛占有重要席位。本书采用语境化的历史视角,运用描写翻译学的范式,对华兹生英译汉诗的翻译行为进行整体研究,揭示了其译诗的世界文学特性、翻译诗学特征及其文学与社会学成因,为其译本世界文学特性的形成提供了翻译学的学理依据。本书
游记散文对于旅行行为活动的书写,并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文学行为,也呈现为一种文化症候和社会意识形态特性。本书以探讨1919-1949这30年游记散文在中国文化转型、民族动荡、社会变迁的历史语境中呈现出的现代性特征为宗旨,从社会历史形态的更迭、旅行经验与旅行功能本身的变化以及散文形式的现代嬗变这三大视角出发,深入剖析现代游
本书对羌汉文学客观存在的密切关系进行系统全面的纵横梳理,分析先秦至近现代羌汉文学关系之历史发展脉络,分上、中、下三篇,选取重要作家的重要作品予以分析、评价。本书论述了营营青蝇、陇头流水、羌笛等重要文学意象的形成,元昊、秉常、乾顺等之书表文,以及《松游小唱》对近代诗歌创作大众化的推进等,展示了羌族文学的发展概貌,说
《传承与革新柳永词考论》一书主要围绕柳永对苏轼词学接受和历代柳永词诠释两个方面进行考论。全书在结构上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包括:苏轼鄙薄柳词说考辨、苏轼评柳词两首考论、苏轼《与鲜于子骏书》对柳词的接受考论、柳七郎风味及相关概念的理论探讨;下篇包括:柳永词诠释方法概述、本事诠释法、合论诠释法、类比诠释法。并附有柳永词辑录、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历代词籍选本叙录、珍稀版本汇刊与文献数据库建设(16ZDA17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对千年词学史上的词选本进行了梳理,分为五部分,如唐宋词选、明代词选、清代词选、清代女性词选,以及附编民国女性词选,并对历代词选分别作了深入的专题研究。本书既有词史研究也有文献考辨,既有个案研究也有系统研
本书以晚清科幻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几部代表性作品的细读,考察晚清的知识精英们如何努力学习现代的历史观、科技观、时空观,并将其运用于探索未来、太空、心灵等未知事物,由此发现:他们梦想着汲取新知以革新本土文化,同时以本土智慧批判并超越殖民主义。这一融合中西的努力将他们引向对大同世界的描绘,而这些描绘中种种出人意表的奇异情
《中国诗歌研究》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集刊,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诗歌研究。栏目设置有中国古代诗歌研究、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中国诗歌理论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诗歌研究、当代海外华人诗歌研究及中西比较诗学研究、诗学史及诗学文献研究、青年论坛等。在海内外学术界有很好的声誉,是广大诗歌爱好者和广大师生的重要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