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集中收集迄今为止最主要的关于汉唐昆明池遗址的考古资料和学者研究成果。通过整理,将之前多年来不同作者零散发表在各种期刊、杂志的考古简报、简讯、研究成果等各种资料进行了集中梳理,在进行科学编排后,提供给历史系、考古学学者使用。
本书是对深圳地区东江纵队红色文化的梳理与解读,全书分为研究编和名录编。研究编考辩了诸如“革命文物”、“红色文化遗产”等本书的基本概念,并试图运用文化遗产学的相关理论,对深圳地区的东江纵队红色文化遗产进行整体分析讨论,并给出活化利用建议。名录编则按照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条列
青铜鬲是青铜礼器的主要炊器之一,出土数量多,分布范围广,从商代早期开始出现,一直沿用至战国中期,基本贯穿了整个青铜时代。本书是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系列丛书之一,以青铜鬲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考古发掘资料,收录历代传世器,运用考古类型学、统计学等手段,首先将出土器物和传世器物做统计和整理,综合研究器型、纹饰、铭文,对青
后蜀赵廷隐墓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镇青龙村一组,中心点地理坐标为北纬30.645705°、东经104.164574°,海拔505米。 2010年11月底,墓葬所在区域拟建设龙泉驿区文化产业园,为配合该项目建设,同年12月初,在上报上级文物主管部门后,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会同龙泉驿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开始对该墓葬进行抢救性发
本报告是重庆三峡库区丰都麻柳嘴遗址的考古发掘专题报告。2002年和2004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现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丰都县文物管理所进行了发掘工作,共发现四个时期的遗存,其中商周和宋元未发现遗迹现象。通过对该遗址唐代和明清两个不同历史时期遗存的发掘与研究,共出土遗物100余件。分布面积大、遗物较丰富的麻柳嘴
《沈阳考古文集(第9集)》共收录考古发掘报告、简报、学术论文等文章22篇,内容涉及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近年来的文物考古工作和研究成果,以及辽宁省内其他文物考古学者的研究成果。《沈阳考古文集(第9集)》共收录考古发掘报告、简报、学术论文等文章22篇,内容涉及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近年来的文物考古工作和研究成果,以及辽宁省内
本书为三峡考古报告系列之一。瓦子坪遗址位于长江岸边的二级台地上,地势平坦,地理位置优越。为配合三峡水利工程建设,2001年至2004年,山东博物馆考古队连续4年对瓦子坪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超过8000平方米,发掘西汉、东汉、蜀、六朝、清代墓葬逾100余座,获得了一批重要的考古资料。发掘墓葬中,以汉代墓葬数量最多
大园子墓地位于云南省师宗县漾月街道新村社区,是滇东高原上一处规模较大的青铜文化遗存。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项目“秦汉时期西南夷地区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具体实施内容之一,对大园子墓地的发掘取得重要收获,清理西南夷墓葬400余座,出土铜器、玉石器、陶器等各类随葬品600余件(组)。此项发掘及其成果,
中国考古已从落后而居世界前列;同时,西方常有学者怀疑中国宗教的存在,其实宗教美术考古资源非常丰富。该成果体量大,可以全面反映考古成果,从而为宗教、美术,以及交叉学科研究提供理论张力和空间。 该成果有考古报告、研究文献(含学术关注度表)和遗存年表三大块,在完整性上很突出:首先,有着完整的信息资源。努力穷尽所有考古报告信息
本文对海岱地区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到春秋时期的社会发展进程做了长时段梳理。从这种长程的梳理中可以发现海岱地区的发展可以明显分为两个阶段,岳石文化二期之前即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四期之前,海岱地区基本保持独立自主的发展状态。而之后海岱地区的文明化进程被逐步改变到中原为主的文明化进程的轨道。海岱地区最早成为华夏的一部分。本书的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本书运用考古材料,实证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既各具特色又相生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内在气韵和精神品格。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把握中华文明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
《北方民族考古》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主办的集刊,迄今已出版十五辑。本辑内容包括考古新发现、研究与探索、北域撷英、碑铭考释四个栏目,收录论文22篇,以中国北方地区的考古学探索为重心,也包括一些重要境外考古发现的个案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界在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方面的前沿动向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明交融与疆域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唐朝倾国力以西顾,重视西北的开拓与经营。这不仅是形塑唐代国家强盛、文明绚烂的历史形象的重要因素,也对中国古代乃至中亚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各地所出石刻碑志等出土文献,为钩沉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提供了更多鲜活的史料。本书聚焦于出土文献考释与唐代西北经略史
以两位作者从事西藏田野考古近三十年来所获相关资料,以及所主持或参与的多项涉藏课题研究之成果为基础,围绕西藏吐蕃王朝建立之前的若干重要历史节点,提出西藏史前期考古学的基本框架和主要问题,概述西藏旧石器时代至公元7世纪考古发现及考古研究之要点。
本书对2007年以后临淄齐故城新出土和新收集的保存状况较好且有代表性的镜范、临淄地区出土的部分西汉铜镜等,逐件进行3D扫描和精细的考古学观察、测量、摄影和记录,同时将临淄出土的镜范与铜镜进行对照比较研究,着眼于汉代临淄铜镜制作加工技术、生产、流通和社会应用等进行专题和综合研究。本书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关于临淄
本书是对罗通山城2007~2009年考古发掘工作成果和2010~2012年罗通山城本体保护项目工程成果的总结。罗通山城占地面积1.27平方千米,城墙总长约7千米,分西、东(主、副)城,是高句丽时期“左右”双城形制的代表作。在对罗通山城的考古发掘中,共发掘有房址、灰沟、门址、点将台等遗迹。考古发掘和调查证明,罗通山城是一
尘中莲花--汉唐釉陶文化研究
中国壁画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墓葬壁画,一类是宫殿寺观石窟壁画;一在地下,一在地上,各有千秋。作者的前一《观无量:壁画上的中国史》《观我生》聚焦墓葬壁画,以墓葬壁画的解读还原墓主人的生命故事和其背后的时代历史,而《观无量》一书则针对宫殿寺观石窟壁画展开。 观无量,即观照广阔无量之世界。中国的宫殿寺观石窟壁画如浩瀚之
本书是杨文宗研究馆员从事文物保护工作三十余年的成果。《壁彩文踪——杨文宗论文集》收录了杨文宗四十余篇文物保护的相关论文,分为“古代壁画保护与修复技术”“古代壁画科学分析研究”“考古发掘与陶器、金属、石质文物修复”“文物修复保护理念及国际交流合作”四个部分,对文物修复过程中的文物修复案例、新方法运用、修复技术研究等方面的
陕西历史博物馆建设开放唐代壁画珍品馆,这是我国第一座唐墓壁画馆,也是国内最大、设备最为先进的唐代壁画专题陈列馆。为更好评估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代壁画珍品馆大型展柜环境控制效力,提高馆藏壁画保护效力,博物馆申请通过了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大型展柜柜内微环境场分布研究》,项目在壁画展柜内气体环境及馆内柜外环境的实时监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