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红色旧址手绘系列读本中的湖北卷。该系列读本由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和高等学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组编,以省为单位,遵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进程,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历程为主线,精选被列为国家或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红色旧址进行编绘。本书所选红色旧址手
本书是红色旧址手绘系列读本中的江西卷。该系列读本由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和高等学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组编,以省为单位,遵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进程,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历程为主线,精选被列为国家或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红色旧址进行编绘。本书所选红色旧址手
《中国公共史学集刊》由中国人民大学史学理论研究所组织策划,致力于在中国历史学界推进公共史学的发展,提倡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推动历史学在注重基础研究之同时,努力走向人民大众,让历史学成为公共文化产品生产的基础之一;既刊发有关公共史学理论探索的论文,也刊发实践经验介绍和相关评论、调查等稿件。本书编辑主旨取法《禹贡》与《食货
本书是20世纪中国文化研究奠基者张岱年先生的集大成之作,首次系统地以图文形式面世。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详细梳理了中国文化传统的脉络与体系,总结出中国文化传统的内涵与核心,把中华民族的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它以哲学思想作为文化的核心,并且作为文化的起点来解读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主流观
危素乃元末朝中重臣,是元明之交很重要的一位人物,颇具研究价值。目前学界对危素的研究不够深入细致:一、缺少从文献学视角切入的研究,在传统研究方法的指导下,作品补遗、系年、对作家人生经历、文集版本作细密准确的考证,应该是个案研究中的基本工作,但目前为止,这项工作还没有人去做;二、对危素交游、心路历程、思想、文学创作的研究还
《中国边疆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编辑出版,本期为第十六辑。本辑选入有关边疆史研究的论文近30篇,包括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研究、东北与北部边疆研究、西北边疆研究、西南边疆研究、海疆研究、与周边关系、边疆调研等方面,另对研究述评与学术动态进行介绍,学术观点新颖,所引文献资料丰富,代表了目前我国边疆史、边疆学研究的
合浦是汉代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也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本书通过对合浦汉墓的系统整理和研究,初步建立本地区科学分期标准,并结合相关的城址,探讨其与墓葬的聚落共存关系,为阐述汉代中外文化交流、进一步复原合浦乃至岭南的汉代社会奠定了研究基础。本书是系统整理的合浦汉墓研究成果,对挖掘“一带一路”深厚的历史和
洛阳是我国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夏朝开始,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这里建都,历时1500余年。洛阳自古以来就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四周群山环抱,境内有伊、洛、瀍、涧等大小河流贯穿其间。自1956年北京大学闫文儒先生考古调查发现隋唐东都洛阳城后,1959年初,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苹芳、陈
《荆楚文物》是荆州博物馆编著的系列学术文集。文集融资料性与学术性为一体,主要收录关于荆楚地区(即江汉平原及其周边区域)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技术等研究的新发现、新成果。本书为此丛书的第6辑,收录了14篇研究论文、5篇考古发掘简报、1篇考古调查简报。研究论文涉及荆楚地区史前和历史时期考古学研究、古文字学研究、文物保护
本书是以山东省泰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岱庙博物院中的石质文物为研究对象,对岱庙内的100多块石碑、石刻、经幢等重要石质文物进行三维数字化建模、病害勘察,环境监测、结构安全监测等预防性保护技术的应用研究,并对运用于古建筑群的石质文物的保护体系进行了梳理与探索。同时,对这些石质文物的保存现状及存在的各种残损病害,进行了详
本书通过对整个长江流域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背景和青铜器的系统研究,展现了不同于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湖南出土商周青铜器群传统认识的新的解释体系,核心突出、相互关联,是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研究的典型个案。
《西部考古》(第24辑)是在西北大学“211工程”经费资助下,西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边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认同协同创新中心和西北大学唐仲英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实验室联合编著的学术半年刊,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及研究论文等共计22篇,以中国西部地区为立
本辑刊发考古简报4篇,公布了重庆云阳塘坊新石器时代遗址、湖北随州王家台东周至宋代遗址、四川蒲江盐井沟唐宋盐业遗存和山西涑水流域仰韶至商时期植物考古遗存的新资料。收录研究论文8篇,分别对二里头遗址与南关遗址、河套地区东周装饰品的特点及其文化渊源、长江中下游出土“人”字形截面铜剑的功能与流传、云贵高原和中南半岛镂空牌形首剑
《东方考古》是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和山东大学博物馆联合编辑的系列丛书,分集陆续出版。本丛书内容以中国东方地区、东亚地区的考古学和古代文明研究为重点,广泛吸收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体现了考古学研究的新思路、新理论和新方法。第20集收录了15篇研究论文、4篇调查报告,内容涉及史前到历史时期的聚落与
本书以两周青铜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青铜匜的研究简史、定名与功用、型式分期、组合关系、地域文化风格、与相关器类之间的关系、起源与消亡等方面的考察,力求在系统收集整理两周青铜匜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这类重要青铜礼器的研究与认识。
为何一场基于“民不加赋而国用足”良好愿望的宏大改革最终走到了初衷的反面? 为何在变法者眼中本为“利民”的政策却一步步地蜕变为“害民”的恶政? 为何一位清廉高洁、富有才智的治国能臣会在后世士大夫的口中成为北宋败亡的“罪魁祸首“?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极具转折性及影响力的事件之一,从政治、经济、军事到教育、风俗、人心;从
作为一种以人类历史活动的主体——“活生生的人”为核心对象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口述史学由于其研究(实践)主体、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用途)与传播(呈现)形式的多元性与丰富性,它在当代的发展呈现出日益明显的跨学科特征与趋势。正是如此,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以来,口述史学在中国的发展也引起众多相关学科的重视与关注。基于此,本书
陆征祥(1871-1949)是清末民初中国国势最弱、国际地位最低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外交家,身居世界、东亚、中国都在转变的乱世,承担中国外交的重担,曾任国务总理、国务卿,8次出任外交总长,亲历李鸿章访俄、第一次海牙保和会、《中俄协约》、“二十一条”、巴黎和会等重要交涉,深知其中复杂辛酸内幕,也饱受弱国外交之苦,他的一生反
《唐廷樞研究》集刊并非只研究唐廷樞,而是以唐廷樞为代表的中国近代工商业精英为对象,专注中囯近代化进程研究,因此稿源应有充足的保障。唐廷枢是我国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民族保险、铁路机车、水泥工业之父,是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唐廷枢的事迹、贡献和影响,使其具有了中国近代化的符号意义。这是本集刊使用唐廷枢命名的重要原因。
本书以华人华侨及其生活与事业为研究对象,循南海航路、中南半岛出海之路、东海航路、太平洋航路、印度洋大西洋航路这些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各航路,长时段、广视野、系统性、综合性地探索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地区中国人的移民路径、生活内容、事业发展以及精神和物质贡献,各航路上货物流通情况,自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萌芽写起,至清朝统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