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公众感知视角出发,侧重关注政府微观绩效层面,选取县级地方政府作为研究对象,建构了包括政府服务过程质量、政府服务结果质量、公众满意、公众能力信任、公众善意信任、公众行为意向等关键变量的地方政府公信力影响因素研究模型。通过开发研究量表,选取福建、河南和四川三省县级区域公众开展抽样调查,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研究模型
本书从跨省流动人口特征的分析入手,较为深入地研究了人口流出对流出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三留守问题”、流动人口返乡创业问题、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等,进而提出要建立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协调机制,以解决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
本书收入了9篇高质量的论文,内容涉及以广州珠海H社区、上海市Y区为例探讨社区建设、社区治理等相关主题;探讨涂尔干的人性两重性与社会工作实践伦理;探讨规范-目标-成效导向的项目督导的实践逻辑;探讨以假性“多动症”儿童为研究对象的叙事治疗方法和全下大孩面二孩政策的社会化问题;以“在一起”联合行动为例,介绍社会工作介入新冠肺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根本遵循,研究了新时代统一战线的若干重要理论和大统战生态机制的构建问题。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共十章。上篇为章至第五章,论述了新时代统一战线的重要地位、理论创新、逻辑思维、基本特征及重大价值;下篇为第六章至第十
《中国治理评论》是一本专注于发表中外治理研究成果的专业性学术出版物,旨在为我国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以及海内外学界同仁提供展示其思想智慧、沟通和交流其思想观点的公共空间和专业论坛。主要栏目有“理论前沿”“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城市治理与乡村治理”“治理理论与实践”“国外治理理论”等;同时,“公共治理”“全球治理”
本书立足中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转型的趋势,以家庭抗逆力理论为分析视角,搭建研究和实践框架,采用行动研究方法,遵循“问题确定—方案设计—行动验证—行动反思”循环反复的研究思路,基于三个社区的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在三年中的实践,对残疾人家庭进行深入动态剖析,有针对性地围绕残疾人家庭信念系统转化、家庭组织模式调整和家庭沟通
价值观是“自我”与“他者”最后的边界,价值互鉴是“自我”与“他者”建立互信和友好交往关系的前提,而传播则是“自我”与“他者”彼此叩开价值壁垒之门的钥匙。本书立足于传播学经典理论,力图构建一个结构严谨、运转灵活的中国价值传播体系,并就如何从国内和国际两个维度有效推进中国价值传播进行了系统探索。
《国家治理与公共安全评论》由西南政法大学组织编写,以国家治理与公共安全为主题,从国家机构改革、重大工程风险评估、校园安全建设、基层治理等方面,探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及提升公共安全水平问题,涉及领域包括国家治理、社会稳定、重大工程风险评估、校园安全建设、城乡基层治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的国际比较等,且以
本书在我国实施乡村振兴这一大的战略背景下,在调查走访湖北省内十余个市县的实地调研和近三十余场座谈会的基础上,分别从基层人大建设、地方人大立法、地方人大决定、地方人大监督以及地方人大代表工作等数方面探讨了人大作为重要的政治机关、权力机关、工作机关和代表机关,如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如何在国家重要发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时四五千年,迄今未中断。认真发掘、梳理优秀的古代文化特别是人文之初的上古时期的传统文化,取其精义,为当今社会主义现代文化建设服务,是包括法学在内的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历史机遇和重大使命。本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研读《史记》《尚书》这样的经典古作,选取上古时期“官箴”这一特定主题,通过梳
近年来,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协商沟通与公众参与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本书包括五章,第一章对写作背景、意义、思路及相关研究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上,从利益主体信息搜索与感知差异形成机理(第二章)、多元利益主体识别与参与意愿(第三章)及政策共识达成机制(第四章)方面进行介绍。以加强、完善协商沟通机制为目标,提出了闭环式公共政策协
本书精准揭示了社区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牵一发动全身”的性质,生动还原了社区多元主体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推演出社区建设路径的选择机制,用“分形理论”剖析了宏观国家治理体系对微观社区建设在“自相似”意义上的形塑作用,揭示了社区建设的路径依赖与创新空间等。本书逻辑建构新颖,论述具有启发性,有助于丰富社区共同体的理论观点,对
本书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六十年多年办学实践为案例,对教育系统干部培训专业化的内涵与外延、内容与形式等进行学理探讨,同时亦对培训过程中的现实需求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重点聚焦在深化教育干部培训规律的把握与认知,并致力于推动教育干部培训专业化进程。
本书通过解读经典文本,挖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理论体系中社会治理主张,梳理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中国化和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发展历程、经验与教训。
本书分三部分,理论篇以基层治理为主线,对联动治理、社区资源整合及其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路径探索;方法篇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基于社区治理与社会联动、社会组织等关系,对基层治理在不同维度上的创新进行了深入探究和分析;案例篇通过对一个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案例的介绍,整合了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把联动与整合的方法和理念
本书紧把时代脉搏,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的重要指示精神紧密联系,高度融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关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的部署,注意吸收各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涉及的各方面知识。在内容上,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新实践和新趋势,导入与时俱进的典型案例,辅助理解和思考。本书学科
本书是《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报告(2021)》的英文版,重点分析研究2020年中国人权事业的最新进展。书中特稿概述了中国人权研究会举办的“人权蓝皮书10周年暨中国人权理念、话语和理论”研讨会的情况;专题报告分别从八个方面论述了2020年中国人权事业各领域的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和个案研究分别涉及西藏经济社会权利保障、凉山州深度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持续调动人民主体性的必由之路。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史与改革开放史可以发现,坚持人民主体性是党和国家事业繁荣昌盛的坚实基础与可靠保障。本书以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等为研究方法,坚持历史逻辑与思想逻辑相统一,系统阐
本书以“社会结构”为抓手,梳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整体变迁。全书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关于社会结构理论的文献爬梳,在对已有社会结构理论进行综述和介绍基础上,明晰当下我们使用这个分析工具的原因和价值;第二章是从社会结构的十个不同维度对中国社会变迁的全面扫描,希望充分展现中国用短短数十年时间实现了社会形态的巨大变化;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