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力图从理论与中国就业实践中探索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实现高质量就业目标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全书共八章,从四个维度即就业公共政策有效供给、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公共服务机构科学设置、职业教育培训制度设计来构建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新途径。内容由绪论、构建高质量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理性认识、我国就业公共服务
《智慧养老实务》的内容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为智慧养老的概述,第一章介绍不同养老模式对智慧养老的需求及应用,第二章介绍智慧养老模式的设计及实施,第三章介绍智慧养老的关键技术,第四章介绍智慧养老的实现,第五章介绍智慧养老的发展趋势,第六章介绍智慧养老案例。全书将智慧养老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框架体系完整,逻辑严密,配备数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在当代中国交融生成的一种新型现代社会主义文明,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从文明特质、文明自信、文明战略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文明特质是深层原因。无论是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觉自信,还是现代化、改革、法治、党建的战略布局,都浸润着实事求是、体用不二、知时守中、重民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含中国抗战)档案资料搜集整理及研究”(项目号:16KZD020)阶段性成果,阐释了中国知识界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立足民族本位,勇于担当抗战救亡、平天下的历史使命,就如何消弭战争,维护和平乃至建立战后世界永久和平与繁荣,通过在报刊媒介撰文,其和平思想具有高度前瞻
本书系统地剖析了大数据驱动公共服务跨层级联动创新中地方各级政府的目标定位及其复杂关系,解释如何利用政策工具构建统一网络平台实现公共服务智慧管理的问题,进而探讨推动公共服务提供者参与公共服务的纵向整合,实现协同供给的路径选择。本书共分为六篇,包括绪论,大数据驱动公共服务跨层级联动创新的理论框架构建、动机—能力分析、不同模
本书并未单纯地从畜牧兽医学的角度,而是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的管理行为如何削弱或消减动物疫情公共危机发生的风险,是一本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之作。本书综合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动物卫生经济学理论及系统管理理论对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进行理论分析、国内外比较和现实评判,提出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
本书在探讨了多数决理论渊源的基础上,介绍了村民自治多数决的运用,并分析了村民自治多数决的弊端,进而展示了村民自治多数决衡平的主要内容。进一步,以案例的形式研究了国内的河北青县、湖北官桥和国外的美国、日本关于村民自治多数决衡平的具体实践。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村民自治多数决衡平机制的构建基础、原则、重点和方式,且针对少数人的
本书以福利多元主义和社区自治理论为基础,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运用案例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从社区公益服务、社区福利服务以及社区商业服务三个维度探讨了社区服务保障的特质、发展历程并进行了未来展望。本书分析了西方社区服务保障的历史演进,论述了我国社区服务保障的阶段,即萌动期、推进期和发展期。结合现实案例分析了社区公益服务
本书主要以明代京畿士人的传记资料为主体史料,以日常生活史的研究取向,将士人置于其日常所属的家庭生活空间中展开研究。明代科举鼎盛,科举入仕是明代士人一生生活的主轴,士人的父母、兄弟、子女、妻妾等家人也在士人的不同生命阶段的家庭生活中参与其中。本书着重研究明代士人在科举仕进生涯中,家庭日常生活的经营和维系,探讨在家庭生活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中国化凝结,是我国各族人民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本书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视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性质和实践要求作出多维度论证,深刻辨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根本区别,澄清了人们对一些概念的模糊认识,其基本观点对人们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性质具有
“人有恒业,方能有恒心”,就业是最重要的民生,是维护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对于城市贫困者及其家庭来说,就业是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贫困者理性又谨慎地做出就业选择。本书旨在通过城市贫困者的就业选择研究,探讨就业选择背后的行动逻辑。全书基于福利三角理论框架,探讨个体、家庭、国家与就业选择之间的关系,解释城市贫困者低就业率
本书全面系统总结了2021年河北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实践进程与相关经验,剖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2022年培育和践行的对策建议,围绕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质内涵和根本要求,从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的维度探讨了推动新时代河北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主要任务和实践要求。全书由总报告、精神传承篇、实践探
政府效率损失:定量分析与规避机制
大数据社会治理精细化:政策分析与推进策略
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
本书是一部关于清代“厅制”问题的再研究。厅制是清代所独有的一种行政区划形式,它的设立体现着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转型。本书有两个侧重:一是对清代厅制的起源与演变过程进行了细致的制度史研究,特别是对于学界研究比较薄弱的明清之际厅的起源过程进行了深入探讨,着重加强对海峡两岸一手档案的发掘和利用;二是结合区域社会史、法律史的研究
本书以互联网快速发展背景下的中国公益事业为考察对象,对其社会化公益的发展历程、发展原因及传播特点进行了研究,以价值表达和公众参与为视角,展示了新媒体技术在公益传播手段、传播理念方面引发的变革,呈现了公益传播主体的多元价值表达,并对公众参与的模式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新媒体公益传播的良性发展提出对策。
在乡村过疏化和人际关系半原子化的现实下,中国乡村社会变迁呈现“传统-现代”的二元断裂倾向,这种变迁对身处其中的生活主体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乡村人口单向度流动的背景下,乡村已经成为农村老人的舞台,只不过他们是这个舞台上的寂寞舞者。虽然他们固守乡村、依附土地,失去了依靠自身改变个体命运的机会和能力,但是在日常生活中,
总管内务府大臣为清代特有之内廷机构——内务府的高长官,其游走于内、外廷之间,在清代政治史上有着重要历史地位。本书从员额、出身、任职背景、多重身份、行走班次、职掌范畴等方面,勾勒出这一群体的基本特征,并从其历史迁延中管窥清代职官制度的整体发展趋向。本书还以内务府大臣为主线,围绕他们的职能权限、与户部的财政纠纷及清末内务府
本书是作者基于十多年来对基层治理的研究,结合最近两三年最新的调查资料写出来的关于县乡治理逻辑与实践的力作,对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做了深度分析,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具体而言,本书内容包括:县域体制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机制安排、基层治理体制机制问题、基层领导和基层普通干部自主性、县乡政府落实国家政策的制度设计及其效率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