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川南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下部黏土岩为研究对象,在对区域样品锂等关键金属含量分析的基础上,以钻孔岩心样品为重点,查明并分析关键金属的富集层位、含量特征及富集规律、富集机理。采用粉晶X射线衍射、聚焦离子束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电子探针显微分析、扫描电镜-能量色散X射线谱等测试方法,基本确定Li、REE、Nb等关键金属的
本书是对粒度分析基本原理及其在沉积环境分析中综合研究和应用成果的总结。在介绍粒度分析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详细描述了粒度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粒度分析的结果和解释。结合大量的研究实例,主要介绍粒度分析在区分沉积环境方面的应用,总结不同沉积环境下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最后重点介绍我国典型沉积环境沉积岩粒度特征和分布规律。
石窟寺作为我国古代建造技艺传承的重要载体,记录着中华民族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特点,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物资源。受长期自然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石窟寺的损伤劣化及失稳风险不容忽视,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延续正面临着严峻的威胁。本书以典型砂岩石窟为对象,系统分析了石窟岩体的赋存环境、多尺度结构、损伤时效规律与失稳机理,取得了以下四
弧后盆地的研究,对了解冈底斯带的演化以及古地理格局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新特提斯洋俯冲的过程,科西斯坦(Kohistan)—拉达克(Ladakh)弧(冈底斯弧的西延部分)和冈底斯弧都形成了较为典型的弧前和弧后盆地。沉积于弧后盆地的沉积岩系其物源主要来自于大陆岛弧和相邻大陆块体风化剥蚀的产物。因此,通过对弧后盆地中的沉积
本书从孔隙流体与岩石之间的物理-化学作用机制、孔隙流体对脆性岩石声学参数的影响、孔隙流体对脆性岩石裂纹扩展的影响、考虑孔隙水压力作用的脆性岩石细观损伤模型的建立、单裂隙的水力传导性能、多裂隙岩体的水力传导特性六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水化学作用下岩石可能的裂纹扩展机制及其对岩石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裂纹
本书介绍了构造成岩作用的内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并以库车前陆盆地为例,在其地质概况构造变形与演化、储层成岩作用和致密砂岩储层裂缝发育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构造作用与成岩作用的耦合关系及构造成岩作用对储层裂缝发育和储层物性的影响,总结构造成岩强度定量评价方法、有效裂缝评价与预测方法及综合评价储层质量的储渗单元
本书以裂隙石灰岩中的岩溶管道发育过程为核心,聚焦岩溶发育初期的生成与演化机制,通过数值模拟揭示岩溶系统中流体流动与化学溶蚀作用之间的复杂耦合关系。本书首先系统综述近20年来岩溶演化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数值模拟研究进展,全面梳理该领域的主要学术成果和技术发展现状;然后,重点阐述岩溶发育的反应动力学理论,并建立岩溶早期发育与演
本书对扬子地块西缘低δ18O新元古代岩浆岩(如西缘灯杆坪花岗岩、峨眉山花岗岩、石棉花岗岩、苏雄组流纹岩、莫家湾花岗岩、瓜子坪花岗岩)岩体进行野外地质特征、岩石学、矿物学、二次离子质谱U-Pb定年、Hf-O同位素、主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将研究结果与扬子地块北缘、南缘和华夏陆块低δ18O岩浆岩连接,证明存在一个“环
本书从沉积物的来源和运移,沉积岩的组成、分类与成岩作用,沉积环境研究,地层与盆地分析共四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系统阐述沉积学和地层学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并提供了详实的沉积模式实例。对于从事沉积学、地质学及其他地球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古龙页岩泥质碎屑发育,储集性研究难度较大,其岩石矿物组成和力学性质对页岩油气开采效率具有重要影响。本书介绍了古龙陆相页岩的微观矿物力学特征、界面过渡区分布长度定量、基于划痕试验的矿物识别、纹层参数对页岩力学影响等内容,对古龙页岩油储层力学性质表征及工程甜点预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可供页岩油领域研究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