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汇集讨论《中国上古史》重大问题的论文十八篇,包涵的范围从远古到战国时代,讨论的内容不仅是中国上古史本身的问题,也涉近代学者对於这些问题的看法,以及考古学、人类学等重要发现与研究成果,对中国上古史研究所产生的影响。著者在本书各专题中,以文献史料为主,对各家意见博咨周采,作冷静的回顾、客观的检讨与批判,然後发为论述。
本书是一部叙述从远古至五代的中国断代文化史著作。每章涉及政治、风俗、家族制度、商业、交通、币制、官制、军制、法制、宗教、美术、教育、理学、文学等。将物质与精神两方面文化形态叙列而评论之,旨在揭示中国文化史的完整发展脉络及其价值,是20世纪上半叶较有影响的文化史著作。
本书主要介绍了巫山人、元谋人、资阳人等早期人类在我国不同地区的聚居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他们所创造的远古文明及其遗存,追溯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本书为杨宽根据1937年在广东勷勤大学讲授“中国上古史”的讲义初稿修订而成,比较和参照了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收入《古史辨》第七册,是中国上古史研究领域的开创性著作之一。在《中国上古史导论》中,杨宽提出神话的分化研究说,是对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的发展和补充,成为顾颉刚开创的古史辨派神话学的重要后继者。
在梁启超一生庞大的著述计划中,撰写一部规制宏大的《中国通史》是其zui为在意之事。现根据《梁启超年谱长编》所记,汇集散在《饮冰室合集》中的篇目成书。分《新史学》,《中国史叙论》,《太古及三代载记》,《纪夏殷王业》,《春秋载记》,《战国载记》,《志语言文字》,《志三代宗教礼学》,讲诉了太古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条分缕析
看清自己,必定先要追根寻源。神话和传说,都是民族的童年记忆,无不隐含着某种文化的秘密和梦想。神的历史就是人的历史,是人类自我认识的心灵史。只要抹去神秘的色彩,我们就能打开迷宫,依稀看见一些真实的东西。《易中天中华史第一卷:祖先》和您一起探寻中华文明的源头,发现我们祖先——女娲、夏娃、伏羲、炎黄、
周宜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笔名阿珠。1956年毕业于天水中学,196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长期在高校任教,其间在工业企业从事科技工作数年。1991-2007年从政,历任甘肃省监察厅副厅长、省民盟主委、省政协副主席,第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常委。2000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著有文集《关于西部的思考》、《暮年拾趣》;
历史上蚩尤其人其事,有贬有褒。褒贬双方,各执一词,尖锐对立。为索其究竟,作者秋阳身入虎穴,窥其虎子。并将探索所获,一一梳理辨析,诉诸笔墨,不想竟成《蚩尤与中国文化》一书。在“虎穴”中进行的时候,不断有新的发现,所见“虎子”——蚩尤的形象日益清晰明朗,而贬者所描摹的历史旧貌凶神恶煞,则渐行渐远,但又不完全像褒者所称道的“
本书是历史学者王震中的一部有关中国上古史的富有学术创新的著作。也是王震中采用三重证据法,将历史学与考古学和民族学相结合,以文明和国家起源及其早期发展为主线,而对重建中国上古史的探索。其内容分:上、中、下三编。上编:史前聚落社会、古史传说与原始宗教文化;中编:文明与国家的诞生;下编:夏商王朝国家与早期华夏民族。
文字的历史是怎样追溯炎皇时代的?苗族古歌传递的是历史信息吗?传说中的地方能够找到现实遗迹吗? 《蚩尤考证》通过对以“阚”为中心的调查研究,试图解释一个传说的时代,发现两座湮没的迷城,还原三世炎皇的风貌,寻踪四夷迁徙的图腾。初步提出以下历史地理观点:太皞、少皞和蚩尤,是炎皇时代九黎联盟的大首领,活动在泰山至古大野泽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