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哲学”这一概念引入汉语、引入中国,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一直引起争议。这一问题不是要简单地回答中国传统思想中是否有源自西方的哲学,还要进一步询问哲学一词可否加上西方或中国的限定?有无哲学,能否带来文化高下的比较?如果古胜于今,称中国没有哲学是否是一种赞扬?本期《现代儒学》的主题为“中国哲学合法性与儒学世界化”,包括“中
本书稿为国学大师、新儒家开山鼻祖,我国著名哲学家熊十力先生的人物传记。全书记叙了传主从童年到晚年传奇的一生,以及以佛教唯识学重建儒家形而上道德本体,开创现代新儒家学派的奋斗历程。熊十力的学说在哲学界自成一体,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现代哲学史上最具原创力和影响力的哲学家;其人品,传主虽是一介文人,但性格刚烈,卓然自立,爱国
《社约物与人:论人自由自己的约束》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科学哲学、人学原理与中国传统文明的深度融合,构建社约物之论,提出了“人活明己,社约生息;和而不同,社约共赢”的开明利己社约思想;构建了“个人-家-企-国-人类”“修-齐-营-治-平”的社约系统人观点,本书对于中国传统文明与现时代融合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本书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绪论”包括“论文的选题意义”、“现有研究成果述评”和“论文研究内容与创新点”。正文部分共六章:第一章“中西历史上的‘本体’与‘情感论’”、第二章“李泽厚‘情本体论’的形成”、第三章“李泽厚‘情本体论’的内涵”、第四章“‘情本体论’的学科定位与实践展开”、第五章“‘情本体’与Being的
本书运用语境研究和跨语际文本分析的方法,对集中反映李大钊政治思想的典型文本《风俗》《民彝与政治》《青春》《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平民主义》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研析,由点成线,揭示了身处近代历史大潮中的李大钊是怎样由民主主义者逐渐发展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历程,有助于读者了解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传播马克思主
方东美(1899年2月-1977年7月),安徽桐城人(今安徽省枞阳县人)。曾用笔名方东英。现代著名哲学家,一代哲学宗师,杰出的爱国诗人,被誉为中国现代哲学思想史上的“东方诗哲”、新儒学八大家之一。1920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哲学系(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1921年赴美留学,获威斯康星大学硕士学位。方东美一生以弘扬中华文
作为现代新儒家第二代的重镇,牟宗三着力凸显“现代性在中国”的民族文化特质,并与西方现代性展开“吸收”与“批判”的双向互动。本书将牟宗三哲学置于“古今”“中西”的交会点上,探析他立足儒家思想建构“中国现代性”的哲学思考,揭示其积极贡献与内在问题。以牟宗三这一个案审视现代新儒家应对全球化及现代化的理论思考,其意义在于一方面
《中国现代哲学史》是中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冯友兰所作。《中国现代哲学史》是冯友兰先生晚年回归自我,“修辞立其诚”“海阔天空我自飞”的产物。冯先生以他的漫长的学术生涯和辉煌的学术生命铸就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学术品格。本书对于理解中国哲学、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具有很深的认识意义。
本书以真幻问题作为熊十力哲学的基源问题,意在澄清熊十力以真幻问题为基础对体用论的建构,初而描述真幻问题如何表现于四大命题(破相显性、即用见体、依真起幻、全真呈现),继而解释真幻问题的核心在于自性问题并将用析为三分以解释前述四大命题,终而判定熊十力后期因其对自性的确认而真正转向了本土思维。
浙江省哲学学于11月18日举办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哲学创新”研讨会暨学会年会,会议收到了与会学者的诸多论文,《新时代哲学创新与发展》编者选取了40篇汇集成。这些论文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等哲学热点问题,从多角度多层面展开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