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场地污染土壤重金属长效固定与资源化利用的实际需求,从基于矿物晶体结构的重金属固定理论入手,介绍高温和常温下重金属晶体结构化固定技术,系统阐述场地污染土壤重金属固化处置的工艺流程,并详细分析结构化固定修复后土壤的再利用情景,以及再利用过程环境风险评估。此外,本书还具体展示实际地块土壤修复和资源化利用的案例。
本书立足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新污染物治理的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学术体系,梳理和总结了各国新污染物环境管理与污染治理的经验及做法,将国内外新污染物治理领域的新进展、新成果、新知识、新技术融入教材。本书内容充分反映当前我国新污染物防治的时代发展需求,贯穿国家战略、全球视野及环境系
本书以城镇水污染控制为核心,构建“单元任务驱动”的特色体系,涵盖四大知识模块共十一项核心单元,系统阐述水污染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全书聚焦水资源与水循环、市政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及污水再生利用,通过真实企业案例导入任务,将物理化学处理、生物降解工艺、智能运维管理等知识点有机串联,形成“问题分析解决方案”的闭环教学链。
随着环境学和材料学的不断发展,环境催化材料的研究内容日益丰富,所涉及的实验方法和研究手段也在不断更新。本书内容贯穿一条主线——环境催化材料的制备与特性表征—环境催化材料的机理分析—环境催化材料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系统地将材料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化学等实验整合成一门具有独立体系的环境催化实验。精选37个实验
本书是高等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材,主要内容包括:实验室安全、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实验相关指标测定方法及有关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实验、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实验等。本书针对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污染防治需求,将实验设备、装置高度综合,并采用图书配视频的形式,提供了丰富的数字资源。
本书阐述了土壤主要有机及无机胶体与钒在多孔介质中的共迁移,并从分子、细胞、微生物、植物和人体健康各层面阐述了钒的毒性效应,探讨了农作物抵抗钒胁迫的主要机制,筛选了土壤中的耐钒微生物,揭示了藻类、微生物群落结构、人体细胞对钒毒性的响应特征,并基于多暴露途径下的体外仿生结果对不同目标人群钒暴露的健康风险进行了综合分析。
本书在“大健康”理念的框架下,由环境生物安全和健康领域内的国内知名专家依据各自的专业特长编写而成。书中首先以“大健康”为切入点,阐述了环境生物安全的内涵和外延;随后以生物多样性为重点,分析了自然环境变化情景下和全球变化脆弱区的环境生物安全问题;接着进一步对土壤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室内环境的生物安全逐一进行全面介绍;
在全球气候治理迈向“供给侧与需求侧并重”的新阶段,需求侧减排正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突破口。本书立足中国“双碳”战略与国际减排趋势,首次系统研究中国公众参与气候治理的行为逻辑与政策路径。本书突破传统研究框架,创新性整合大数据分析、问卷调查与案例研究,揭示三大主要发现:一是解析气候认知转化为实际减排行动的逻辑关系;二是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代人类面临的最为紧迫和复杂的全球性挑战之一,应对全球气候挑战需要更紧密的全球及区域合作。我国在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开展了大量关键技术创新工作,绿色低碳环保已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主流方案。本书在简要介绍碳中和提出的背景与意义、碳中和技术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按照减碳、零碳、负碳
生物有效性分析是精准评估污染土壤风险、合理制定修复目标、经济有效开展修复管控的重要基础。本书基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了典型土壤污染物生物有效性测试技术的最新进展,并结合应用案例讲解了如何将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分析纳入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与修复治理决策全过程。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建设用地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