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牧野文化研究丛书中的一本,作者长期从事民俗文化方面的教学与研究,置身其中,立足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先后对新乡市各辖区进行考察、走访,开展田野调查,以民俗文化的形成、发展与传承关系为逻辑维系,以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的衣、食、住、行为考察重点,通过采风、访谈、调查,搜集了大量的手资料,深入了解了新乡丰富的风土人情
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不可能远行。 北岛《青灯》 礼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古就被称作礼仪之邦。礼与仪各有其意,一个赋德于内,一个形之于外。礼仪在几千年华夏文明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名片。礼仪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同时也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格
本书通过中国国家博物馆160余件组反映牛文化、新春文化的相关文物,展示牛与人类的不解之缘,立足解读生肖与年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容包括:兽面纹青铜鬲;陶牛;浅黄釉陶牛;石牛等。
如果要在中华文化中选出一种——既深入民族骨髓、影响整个民族的命运,又与其他民族迥然不同,礼制文化当仁不让。 礼制三百年的大明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一贯始终。 本书通过礼制变迁的视角,围绕“名分”这一主题,解读发生在大明王朝的那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从明朝建立前朱元璋颇有机心的“吴王令旨”,到乱用祖宗之名频繁发生的藩王夺
本书是一部城市民俗研究论文合集,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学者主编,汇集了众多民俗学者在城市民俗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分为理论视野、实践研究、上海经验、全球前沿四部分,详述了民俗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城市中的民俗实践、上海的民俗事象与相关实践、全球学界对于城市民俗的探索。
华夏文明本质上可以称为“礼乐文明”,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华夏文明就一直以“礼辩异,乐合同”的精神整合着中国社会,推动着各个层次上的文化传播,无论是人际关系,还是靠前关系;无论是内向修身,还是外向治国,都打上了礼乐传播的烙印。《华夏礼乐传播论》以礼乐传播为题,乃是为了将礼乐传播作为华夏文明传播的核心范式,探讨礼乐传播对于
傩文化包括傩坛(堂)、傩坛班、傩愿、傩仪、傩礼、傩舞、傩歌、傩戏等系列傩元素和系统性的傩事活动“生活化的信仰,信仰化的生活。”傩文化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民众祈福**、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土地神、崇拜人格神等,用最朴素的方式和最原始的创造力实现自身与灵魂的相会,成为依附于主流传统文化之下的“小传统”。本书的研究
走进田野:民俗文化调查札记
本书是一部讲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上至达官贵人下到平民百姓,庞大人群中形成的各种风俗、规矩、交往方式和为人处世方法论的纪实性散文集。众所周知,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国人从古至今,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沉淀深厚的各种礼节。 这些礼节不是宫廷中的繁文缛节,更不是场面上的逢场作戏,全部来自于民间,是老百姓当年自觉自愿遵守的规则和靠实
本书开篇为民俗文物正名,并以多角度讲述中国民俗文物的基本特征、发展源流、分类原则、研究方法、调查征集、鉴定保管等内容,除此还有大量附表,包括民俗文物的工具、调查登记表、装箱清单、入库凭证等。由此该书既包涵深入的理论性研究、又涉及切实的方法论指导,对民艺学、民俗学、考古学等学科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有积极的补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