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项原则,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本书以六项原则
本书包括十个部分,即绪论、1-8章、结语。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整体性研究视角,采用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较为系统地梳理、研究和阐释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定位、理论渊源、形成背景、发展历程、理论体系、时代价值、推进路径、态势展望及实践案
《环境规划与管理》分为基础篇、技术和方法篇、规划篇和管理篇,共10章,其中基础篇(第1~3章)主要阐述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突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产生、发展和创新,以及我国的环境方针、政策、法规、制度标准的体系和框架,其中介绍了“两山论”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及碳交易、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相关内容;技术和方法篇(第4章)主
本书立足于湖北省省域范围内,通过构造生态环境和经济运行的大数据采集系统,并设计出社会经济形势运行的仿真系统,形成大数据背景之下湖北省省域生态环境和经济形势的技术分析方法集,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构造出湖北省省域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大数据采集系统,通过对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大数据采集工作为进行监测提供依据。第二,构造出经济和生态环
水是生命的摇篮,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孕育滋养着城市的发展,水城关系的进化方向决定着城市的健康繁荣与可持续发展。《水城共生:城市水环境空间发展理论与实践》根植于人的需要层次并结合大量实践总结,思考人-水-城关系的整体系统并进行理论研究,在韧性、生态、活力、特色、共生5个层面构建具有普适性的水城共生理论体系和实现路径,为广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承担着在全国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大使命。为了达成这一使命,深圳应着力构建世界ling先水平的环境治理机制。基于此,本书从生态环境市场机制建设理论、深圳打造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标杆的背景与使命、深圳建设市场化环境治理机制的思路、深圳建设市场化环境治理机制的机遇、环保市场机制国际先
本书抓住汉语方言研究中的相对薄弱环节,挖掘出近代方言语音材料《华西初级汉语教材》,结合历史文献、语言事实和移民运动对四川方言的影响,考察方志、族谱,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与分析,揭示明代以来四川方言的演变轨迹,探索方言演变的内在规律,阐明近代四川官话语音的历史传承地位。本研究成果重新认识了近代四川官话方言发展、演变的内部规
本书以郑州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三期遥感数据,通过运用景观格局、空间自相关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多角度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和景观生态风险进行动态定量评价和分析,进而揭示郑州市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建设用地与景观生态风险的耦合关系,以期为研究区的生态建设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本书主要从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意义、总体布局、重点任务、问题挑战、战略选择与实现路径等方面开展研究,并提出了推进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建议。同时,还构建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11~2019年全国和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了时空动态评价。研究发现,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综合指数总体呈上升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不断完善,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体系,发挥制度的引导、规制功能,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提升生态文明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