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依据水稻生产的专业特性和产业发展需求,立足于有机生产的标准化和全程技术应用,共分为四个章节和附录编写。其中第一章节为“中国有机水稻生产与发展概况”,由中国水稻研究所金连登研究员、江苏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童朝亮研究员、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刘光华副教授等主笔编写;第二章为“有机粳稻生产企业技术应用与模式创新典范案例
本书全面总结了国内外粮食安全背景、我国科技战略设计、工程规划、理论研究、技术创新、集成示范、实施效果与综合评价等各个方面工作。该书集中反映了近十多年来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丰产高效方面取得的进展,特别是突出三大粮食作物和三大平原的总体布局,聚焦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区”建设,攻克综合管理的“三协同”定量优化重大难题的(“
燕麦产业的发展对农牧业结构调整、农牧民增产增收、生态环境改善及消费者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燕麦高产栽培和病虫草害绿色防控一直是农业生产者和相关研究人员重视和关注的课题。加强优质燕麦的高产栽培及病虫草害的绿色防控,是提升燕麦生产种植水平和提高燕麦产量、品质的关键。本书语言简明,讲解清晰,主要介绍了燕麦优良品种、燕麦栽
本书内容主要为作者团队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重点项目等资助下,历经10多年取得的研究成果,共包含8个章节,系统介绍了丘陵山区水稻机械化生产概述、丘陵山区水稻机械化耕作装备技术、丘陵山区水稻机械化种植品种筛选、丘陵山区水稻机械化种植装备技术、丘陵山区水稻机械化生产大田管理技
为鉴定评价新选育的水稻玉米新品种在广东省内的丰产性、适应性、稳产性、抗性、品质及其他主要特征特性表现,为省级品种审定提供科学依据,2021年度广东水稻玉米品种试验顺利展开,本书将试验情况详细描述并做出结论分析。其中,早造水稻品种区试229个品种,设常规中迟熟组、常规迟熟组、杂交中早熟组、杂交中迟熟组、杂交迟熟组、特用稻
玉米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是动物饲料和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玉米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是作物产量形成的基础。叶色突变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对于通过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进而提高玉米产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虽然控制玉米叶色形成和籽粒发育的基因众多,但是已定位克隆的相关基因还远远不够。针对玉米中定位的控制叶色和籽粒发育的基
本书详细阐述了浙江省水稻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概况、发展建议、关键技术、典型稻区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和绿色示范基地。本书全面总结了浙江省水稻全产业链关键技术模式创新应用情况及取得的成效,对推动浙江省水稻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延长粮食生产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农民种粮综合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选择我国南方70个水稻长期定位监测点不施肥(control)和常规施肥(CF)两个处理的水稻籽粒和秸秆产量、施肥量及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养分等近10年的数据材料,利用趋势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和通径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和比较了我国南方淹育、渗育和潴育型水稻土这3种主要水稻土类型上早、晚稻产量与土壤肥力因素的关系演变趋势
本书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概论主要阐述了基于小麦水分和氮素营养的不同快速检测手段的研究进展。第二章基于CWSI的滴灌小麦水分状况监测,通过比较作物水分胁迫指数理论模型和经验模型,构建基于冠气温差的水分胁迫指数模型。第三章基于高光谱成像的小麦水分含量监测,通过田间小区控制试验采样分析等,建立新疆滴灌小麦水分状况最优估测模型。
本书是有关新疆农科院生物质能源所近15年在高粱研究与示范推广上的经验及成果论文汇编,从高粱综述,高粱资源与遗传育种,高粱栽培、生理和生态,高粱综合利用四方面系统介绍了新疆高粱品种选育、栽培生理研究、综合加工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甜高粱茎秆及汁液储藏技术、甜高粱液态发酵制取乙醇技术、高粱茎秆木质纤维素残渣预处理及乙醇发酵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