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1912年为起点,截止至当下。全书搜集整理现代画家诗人350余位,诗词集500余部。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现代画家旧体诗词的发展历程;现代画家诗词的创作内容。书稿将现代画家诗人的诗词大致分为书画类诗词和生活类诗词。书画类诗词讨论题画诗、山水纪游诗、论艺诗、咏物诗;生活类诗词讨论了咏史怀古诗、时事诗、咏怀诗、怀人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与“长安青门”相关的研究专著。全书共分为八章,第一章采用文史互证的方法梳理青门意象的形成理路;第二章重点考察青门如何从一个地理坐标逐渐凝定为一个文学意象;第三章通过“整体视野”和“局部聚焦”两大视角、通过数量统计和文本细读呈现青门诗歌的面貌;第四章深剖不同类型青门诗歌的内涵意蕴;第五章到第八章引入“文学
客家童谣是非常具有地域特色的综合教育素材和音乐样本,是在符合儿童理解能力、生活经验、心理特点和欣赏趣味的前提下,以客家方言为载体,用简洁生动的韵语创作的音乐作品。通过将客家童谣融入歌唱教学实践的创作方式,可以把客家传统文化以音乐学习的方式保护和传承下来。本书稿还收录了客家艺术创作者根据童谣内容创作的泥塑作品,从多个方面
《用古诗打开历史卷轴》是集生、化、物于一体的儿童博物古诗科普书。用形象有趣的漫画搭配朗朗上口的释义搭建起一座古诗和科普结合起来的“博物馆”。书中分几大板块,分别介绍了早期的生物、地理、物理等相关学科,让小读者在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基础上,以此为延展了解更多的古代科学方面的知识。对标6-10岁年龄段,图文结合让讲解更生动
《乐府学》是国家一级学会乐府学会会刊,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办,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协办。第三十一辑包含18篇乐府学相关专题论文,涉及上古三代至明之礼乐制度;对民间俗乐、南朝西曲、唐宋琴曲的专题研究;对《郊祀歌》《悲哉行》《朝鲜竹枝词》的专篇研讨分涉中国古代文体流变与中国古代诗词的域外书写;
本书以民族影像表达的实践和个案为突破口,观察叙事传统在情感、故事、时间和空间等维度上的表达特点,在多学科交叉点上探索中华传统文化和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新表述。本书一方面从纪录片本体入手,探讨视听语言的表现和再现的叙事手法;另一方面从民俗学视角的“传统”“国家”“族群”“日常生活”“语境”等理念出发,探讨民族文学和民族
金圣叹所批评的唐代七律,其后人冠名为《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甲集》刊刻,其选录了近六百首诗。本书精选了其中三百首,涵盖从初唐到五代时期的不同诗作,其着重揣摩唐人七言律诗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的形式等。金圣叹创造了“七律分解法”,将唐诗分为“前解”“后解”,分析字里行间隐藏的写作方法以及诗人的真实情思。或鞭辟入里,或借题发挥,
梁祝传说是我国流传最广的民间爱情故事,影响广泛久远。梁祝文化研究中,传说起源地点与时间的考证是专家学者关注焦点,然至今尚无定论。而该书稿提出,梁祝传说真正源头在江苏宜兴。祝英台本是祭祀的神坛之名,梁山伯本是受祭祀山神,原型与梁武帝有关;传说起源与江苏宜兴“祝英台读书处”有关,宜兴久已湮没的“祝英台读书处”巨型石刻仍然存
本书从修辞学角度对苏轼散文的成就和传承及其根源进行发掘、评述和解析,重点是对苏轼散文修辞的风貌、成就、创新及传承进行描述、评价和阐释,以及对苏轼散文成就和传承的修辞学解读。本书主要借助修辞学相关理论和方法,以苏轼散文的成就和传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修辞学角度的描述、评价和阐释。首先对苏轼散文作品进行全面考察,对其修辞的整体
全书共分为八章,分别讲解了品味家国之爱、故乡情思、人生友谊、爱情酸甜苦辣、田园生活、歌颂大好河山、掌控命运起伏、吃苦才能成长等内容。